海南大学筑梦支教团科普行以知识为翼点亮乡村科学梦

发布时间:2025-08-18 21:2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东莹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暑期,海南大学筑梦支教团走进佛罗中学开展系列科普支教活动,为乡村学生搭建起通往科学世界的桥梁,助力青少年点亮科学梦想,厚植环保意识,触摸智能未来。

自然科学探秘:穿梭雨林与实验室

7月15日,支教团开启“科普行第一弹”,带领学生穿梭雨林与实验室。生态课堂上,陈老师以“自然界互助朋友圈”为引,用红树与滩涂的“共生密码”、坡鹿的“双重身份”、阳光的“接力游戏”,展现生态系统的互助智慧,学生们填写“生态小疑问卡”,化身自然观察员。物理实验环节,龚老师通过“哈利・波特悬浮术”“彩虹核爆秀”,让大气压与表面张力的“隐形力量”直观呈现,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解锁科学原理,将知识从课本搬进现实。

图为孩子们在填写“生态小疑问卡”

趣味实验课堂:让科学可触摸

7月17日,“神奇泡泡画”与“火山爆发”实验趣味开场。陈老师指导学生用洗洁精、色素创造泡泡画,借表面张力原理让色彩在纸间晕染;白醋与小苏打相遇,模拟火山喷发,化学反应让学生直观理解酸碱中和。支教团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由浅入深的实验步骤,让科学不再高深,成为可触摸、可探索的身边趣事,课堂上的惊叹与欢笑,见证学生科学兴趣的觉醒。

图为孩子们做“神奇的泡泡画”实验的作品

生态环保课堂:共绘家乡绿蓝图

图为海南大学筑梦支教团在为孩子们授课

7月17日,“走进乐东的绿与蓝”生态课开讲。罗老师以尖峰岭、龙沐湾、莺歌海盐田的生态美景为引,展现家乡生态宝藏;又揭示非法砍伐、垃圾污染、农药滥用带来的环境“伤痕”,介绍执法人员、志愿者、农民的环保行动。课堂讨论中,学生许下“垃圾小侦探”“海边拾荒”等承诺,誓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守护家乡生态诗篇。

塑料与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

图为海南大学筑梦支教团向孩子们讲解塑料起源知识

7月23日,“环保小课堂”解密塑料与垃圾分类。罗老师讲述塑料“双面人生”,从便利生活到污染自然,引入海南“布袋奶奶”“海洋垃圾清理者”的环保故事,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陈老师用趣味动画、分类口诀、互动游戏,让四色垃圾桶分类标准深入人心,学生化身“分类小卫士”,承诺带动家庭践行绿色生活,让环保从课堂延伸至生活日常。

安全护航成长:筑牢生命防护网

图为海南大学筑梦支教团向孩子们讲解校园欺凌知识

7月25日,安全教育课聚焦校园与生活安全。娄老师剖析校园欺凌行为,传授“遭遇欺凌及时求助、见义智为”的应对方法;讲解身体隐私边界,强调法律赋予的“说不”权利;结合临海地理,借警示视频普及防溺水知识;通过生活场景视频,传授噎食急救、电器灭火、摔倒防护等技能。知识与实操结合,为学生编织生命安全网,让守护生命的意识扎根心底。

AI赋能课堂:触摸智能未来

7月25日,人工智能课程开启科技新篇。罗老师以科幻电影AI角色为切入,带学生追溯AI从实验室萌芽到渗透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成长日记”;用“学霸刷题”“天才翻译官”“千里眼”等比喻,拆解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三大核心技术;从智能音箱唤醒清晨,到AI辅助医疗诊断、金融分析,展现AI融入日常与行业的全景。课堂上,AI误答海南“四个文化”的小插曲,让学生认知到技术的“成长烦恼”,理解算法偏差、数据隐私等伦理考量。曾同学上台体验AI时,畅想智能未来,传递出青少年探索科技的热忱,也让AI的种子在乡村课堂扎根生长。

图为孩子们上台体验AI

此次系列科普行动,是知识传递,更是科学精神、环保意识、科技视野的播种,期待这些种子在乡村学生心中发芽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科学活力,守护绿水青山,拥抱智能时代。(通讯员:陈东莹 图片:龚汉阳 郑杰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东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