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里的普通话:天师大推普实践团与苏大支教团的乡村夏日“语言约定”

发布时间:2025-08-18 22: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露露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张露露)七月的陇原大地暑气渐盛,静宁县双岘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一群身影正忙着布置教室 —— 彩色便利贴在黑板上拼出“说好普通话,世界大不同”的标语,投影设备调试着精心准备的 PPT,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普语津声·静宁振兴”实践团队与苏州大学“青青柳爱心”支教团在此相遇,一场以普通话为桥梁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式拉开帷幕。三天时间里,实践团以课堂为画布,用语言作画笔,在孩子们心中勾勒出自信表达的蓝图。

   ▲图为实践团与苏大青青柳爱心支教团合影

  一笔尖上的语言美学:手抄和拼图绘就家乡文化

  在 "乡音乡韵" 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分组绘制当地文化习俗手抄报。他们用彩笔勾勒出静宁苹果丰收的场景,标注“苹果(píng guǒ)”“采摘(cǎi zhāi)”等词汇;画出省级非遗打花鞭表演的热闹画面以及锅盔制作的详细步骤图;还有孩子特意描绘了静宁古时家乡的模样,学生们都笑着说:“用普通话说出这些老家的故事,就像把家乡装进了词语里。”

   ▲图为学生们手抄报展示

      ▲图为学生的拼图展示


二、游戏中的语言狂欢:在笑声中突破表达瓶颈

“拼音大接龙”“穿越静宁历史”剧本杀“模拟法庭”“辩论赛”等趣味游戏贯穿全天。模拟法庭里,孩子们轮流扮演法官、原告与被告,用普通话陈述案情——“被告不小心弄坏了我的画笔(huà bǐ)”,“我不是故意的,我会赔(péi)给你”,一来一往的对话里,连平时最内向的孩子都忍不住抢着发言。辩论赛则围绕“用普通话讲经典故事更好还是用方言更好”展开,正反方用刚学的“首先(shǒu xiān)”“其次(qí cì)”等连接词摆观点。这些充满创意的游戏,让课堂变成了语言的游乐场,孩子们在奔跑、欢笑中自然突破了“不敢说”的心理障碍。

  ▲图为实践团向学生们开展的丰富活动

▲图为学生们“学好普通话”的誓言签名

三、双向奔赴:当两支支教团碰撞出语言火花

此次联合行动中,苏州大学青青柳爱心支教团带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聚焦孩子们的语言学习需求,开展了系列特色活动。支教团的志愿者们准备了生动的扎染课堂与安全教育课,通过编儿歌、做手势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在规范发音的同时提升多元技能,让孩子们在吟唱中记住发音要点。​

推普实践团与青青柳支教团全程深度协作,将双方优势拧成一股绳。扎染课堂筹备时,实践团负责梳理活动中涉及的 20 个核心词汇,标注拼音并设计互动问答;青青柳支教团则带来专业的拓印技法,手把手教孩子们操作。安全教育课上,他们共同设计“危险情景卡”,将该课堂与模拟法庭相结合,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描述画面内容,重点纠正发音细节。

   ▲图为实践团与苏大支教团共同布置活动场地

   ▲图为学生们的扎染成果展示

四、尾声:语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三天的实践落幕,改变已在生长:低头的孩子举了手,标准的发音多了起来,方言的隔阂悄悄化了。 来时实践团以为推普只是教发音,现在才懂:孩子能用普通话讲苹果故事,就有了看世界的底气;老师会了教法,自信就扎了根。这是给乡村开的窗,给振兴添的力。

实践团和青青柳支教团约好:让普通话的光一直亮在这里,用持续合作去不断诠释“1+1>2”的教育力量。 正如司长所说:“推普要让每个乡村孩子能‘走出去’,更能‘带家乡出去’。” 夏日里,书声还在飘。这趟旅程,不只是教会“你好”,更是种下一颗种子——他们的声音,值得被世界听见。 推普助振兴,故事未完待续!

   

撰文 |  曹玉萍

图片 |“普语津声 静宁振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

审核 |  张露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露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