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是镌刻在华夏大地上的重要课题。山东交通学院交通土建工程学院“河脉薪传”社会实践团循着黄河的脉络,先后走进济南、东营、聊城沿黄三城,开启了一场兼具实践与感悟的探索之旅。
一渠润田 沙里寻策
在济南市水利服务中心邢家渡灌渠,采访扎根基层一线二十余年的水利人。他对着灌区图介绍,通过近年来的现代化改造,灌渠不仅实现了输水时间大幅缩短,更依托远程计量系统杜绝了水资源浪费。队员们沿着渠岸行走,看到还有球形摄像头来监测是否有小孩闯入,防止周围居民溺水,保护了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通过本次调研,实践团还了解到黄河引黄干渠存在的闸门腐蚀、渠道裂缝等问题,并在调研结束后开展防腐实验研究。
图为工作人员为队员介绍灌区图。王瀚川 供图
一馆藏史 治黄溯源
在东营黄河文化馆,在与工作人员的对话中,队员们重点请教了东营在黄河泥沙治理与利用中的创新举措。工作人员介绍,东营结合黄河入海口泥沙特点,探索出“泥沙固堤、填海造陆、改良土壤”等多元利用模式,既缓解了泥沙淤积压力,又为城市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支撑。同时,工作人员还讲述了黄河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如何结合,比如通过文化馆的展陈让公众更直观理解“治黄”背后的生态与人文意义。这样不仅厘清了黄河泥沙“既成患又可利用”的双重属性,更深刻认识到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在生态保护中“以沙治沙、以水养地”的创新实践,让队员们明白黄河治理需兼顾文化传承与生态平衡,为后续探讨泥沙资源化提供了文化与现实结合的视角。
图为队员与馆内工作人员合照。王瀚川 供图
一河焕彩 生态作答
在广利河湿地公园,广利河用生态之美展现了黄河治理的另一重成果。曾经的河道经过治理,如今草木繁茂,水鸟不时掠过水面,岸边市民漫步休憩,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队员们沿着栈道观察水质监测点,了解到这里通过生态修复,让黄河水惠及城市生态的同时,也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乐园。
一堤观潮 治道探新
在济南济泺路百里黄河风景区。站在道路上远眺,黄河如一条黄绸带蜿蜒东去,岸边的防护林带守护着两岸安宁,这一场景,让队员们想起连日来的所见所闻:灌渠里的精准调度、展馆中的智慧传承、湿地里的自然修复,共同编织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图景。
图为队员们观看风景区石碑。王瀚川 供图
一坊藏艺 沙韵天成
在聊城澄泥砚工坊,队员们被黄河泥沙的“华丽转身”所震撼。工坊匠人手持刻刀,将经过滤、沉淀、塑形、烧制的黄河泥沙,雕琢成一方方温润如玉的砚台。澄泥砚以黄河淤沙为料,历经‘澄、淘、晒、制、烧’等数十道工序,沙子的粗细、烧制的火候都藏着大学问。从泥沙的天然特性到人工淬炼的智慧,让队员们看到黄河泥沙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一课润心 文脉相传
第六站,实践团走进济南马山褚科小学,开展了一场支教活动。队员们带着调研中收集的泥沙样本,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课程。
在手工课上,队员们教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泥沙捏制黄河沿线的地形地貌,这些黄色的泥沙,是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礼物’,既塑造了平原,也带来了治理的挑战。故事会上,治黄英雄的事迹被改编成生动的绘本故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眼中闪烁着对“母亲河”的好奇与敬畏。队员们还带来了广利河湿地公园的生态照片,对比河道治理前后的变化,以此来告诉孩子们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身边的绿水青山。课堂上的互动与欢笑,让黄河文化的种子悄然在孩子们心中发芽。实践团成员们深知,黄河的保护与传承,需要一代代人接力,而这些孩子,正是未来守护黄河的新生力量。
一验求新 防腐护渠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在实验室开展了针对性防腐实验。基于前期采集的样本与数据,再依托材料科学,工程管理等专业知识,队员们模拟黄河堤坝的复杂环境:用不同比例的泥沙与水样调配侵蚀液,模拟水流冲刷与化学腐蚀;通过恒温箱模拟夏季高温氧化条件。团队拟开发一种基于纳米玻璃粉改性的有机智能防腐涂层。通过引入 ph响应型微胶囊与导电网络损伤检测技术,实现腐蚀区域的自主检测与定向修复。通过“固废再生-材料复合-智能修复”三位一体创新,为解决黄河流域内混凝土防腐难题提供低成本、高耐久解决方案。
图为队员在实验室进行防腐试验。王瀚川 供图
从水利一线到实验台前,从文化溯源到童心播撒,实践团的脚步始终围绕着“守护黄河”的初心。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明白,黄河治理既要仰望历史的智慧,也要扎根当下的技术创新,更要寄望未来的代代传承。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让青春力量融入黄河安澜的千秋大计。
通讯员:王祯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祯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