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E路潜行-红源绿韵”实践团赴皖之旅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08-17 22: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沥文   阅读 4.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探寻“红绿融合”发展路径,为革命老区生态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青春方案,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E路潜行-红源绿韵”实践团于7月16日至17日赴安徽省金寨县、霍山县开展实践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谈、科普互动等多种形式,深入调研红色精神传承与乡村绿色发展的融合之道。

716日:金寨县红色溯源与振兴样本

实践团首站抵达革命圣地金寨县。在庄严肃穆的红军纪念广场,队员们肃立瞻仰革命先烈纪念碑,聆听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深切体悟金寨作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厚重红色底蕴,进一步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念。随后,团队深入大湾村——这片既是红色热土、又是脱贫攻坚典范的土地。成员们走访已脱贫村民,与他们亲切交谈,围绕生活改善、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未来愿景等维度展开深入交流。 

访谈中,村民们分享了居住环境、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医疗)的显著提升,以及参与茶叶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带来的增收变化。

陈泽申老人动情讲述了大湾村从昔日的贫困落后,到如今村容整洁、产业兴旺的巨大变迁,言语间饱含对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由衷感激。漫步村庄,成员们用镜头记录下错落有致的民居、干净整洁的街道、村民闲适的生活场景,真切感受乡村振兴为老区注入的蓬勃生机。

717日:霍山县生态实践与产业探索

实践团转赴霍山县开启新行程。上午,团队走进佛子岭小学,精心组织“生态小课堂”活动。结合生动直观的PPT演示,实践团的成员们首先为孩子们讲解了环保基础知识。随后,通过“污水净化模拟”、“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的实验环节,引导孩子们动手操作、直观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利用废旧物品改造的环保手工制作,有效传递了“变废为宝”的绿色理念。丰富的互动环节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生态保护的热情,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活动尾声,队员们还为孩子们分发了精心准备的小零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课堂所学,也让垃圾分类与水资源保护知识的普及在欢声笑语中。

离开小学,团队前往圣人山村,与村支书进行深入访谈。村支书详细介绍了该村如何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实践团提供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  

下午,实践团走进霍山县石斛种植基地。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队员们近距离观察石斛生长环境,学习生态培育模式,并亲身体验石斛采摘过程,感受特色中药材产业的活力。团队成员化身“助农主播”,热情洋溢地向网友推介霍山石斛的药用价值和种植故事,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总结:红绿融合青年担当

此次皖西之行,行程虽紧凑却硕果盈枝。“E路潜行-红源绿韵”实践团始终紧扣红色精神溯源与乡村生态振兴的融合主线,从金寨红军纪念广场的苍松翠柏间触摸红色记忆,到霍山佛子岭水库的碧波荡漾中探寻绿色密码,团队成员的足迹在大别山区勾勒出清晰的实践轨迹——既串联起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红色脉络,也铺展着乡村生态振兴的鲜活图景。

实践团带回的远不止装满一手数据的调研本、定格乡村蝶变的影像素材,更沉淀出对“红绿融合”发展的深刻洞见:红色基因是老区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根脉,能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绿色发展是可持续振兴的必由之路,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活力。而青年一代的使命,正在于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调研中汲取的经验、学习到的智慧,转化为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方案,让红色精神照亮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优势厚植红色沃土根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沥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