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南粤拾光队青年学子探秘岭南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15 22: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文芳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南粤拾光队青年大学生开展岭南文脉探访活动,先后走进广州永庆坊与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在古今交织的场景中探寻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融合。

永庆坊骑楼:寻岭南建筑独特韵味

作为广州老城区“微改造”的典范,永庆坊留存着完整的骑楼建筑群,青砖趟栊门、满洲窗等岭南元素与新潮文创、网红小店相映成趣,老广州的烟火气与年轻潮流在此自然交融。南粤拾光队青年大学生漫步其间,从骑楼街的百年风貌中,直观感受岭南建筑的独特韵味。 

▲图为学子们拍摄广州永庆坊充满岭南韵味的骑楼  

▲图为学子们拍摄的广州永庆坊地点坐标

粤剧艺术博物馆:看粤剧醉心品戏魂

粤剧艺术博物馆成为此次探访的核心站点。队员们拾级而上,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了解粤剧作为“岭南艺术瑰宝”的发展历程。馆内复刻的“红船”静泊水畔,还原了当年粤剧艺人漂泊演出的历史场景;贝雕上刻画的粤剧人物故事,见证了这一剧种从本土走向东南亚、欧美等地的国际影响力。薛觉先的“薛腔”、马师曾的“乞儿喉”、红线女的“红腔”等五大名伶的艺术创新成果,通过服饰、道具与场景复原生动展现,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的文化张力。

▲图为学子们观广东八和会馆精彩的粤剧演出片段

▲图为队员在讲解粤剧戏服的来源以及制作工艺

非遗街头博物馆:解码非遗传承文脉

除粤剧外,广彩瓷、醒狮、牙雕、广绣、广钟等非遗技艺集中呈现。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广彩瓷,以中西合璧的审美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商品;威武灵动的醒狮,承载着岭南人对吉祥兴旺的期盼;玲珑剔透的广州牙雕,将岭南风光与民俗风情刻画得栩栩如生;被誉为“刺绣皇后”的广绣,以华丽色彩与精湛针法彰显技艺;清代广钟则展现了广州手工艺人在机械制造领域的智慧。巷陌间的素馨花制成的花环、香料,更诉说着岭南与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学。 

▲图为队员在讲解醒狮的来源历程  

▲图为学子们拍摄的广彩瓷盘绘岭南盛景 

暨南大学牌坊:寻牌坊承载的暨南“

次日,南粤拾光队青年大学生走进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在这座百年侨校中感受文化传承与国际交融的独特魅力。校门处,始建于1923年的牌坊庄严肃穆,“暨南”二字源自《尚书》“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彰显学校面向海内外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图为队员在讲解暨南大学的历史进程

暨大楼宇映晨曦:探教学楼畔荷风香

校园内,富力教学楼的现代设施与老校区的历史底蕴相互映衬,体现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万国墙”上用56种语言书写的“我爱你,中国”,既是多元文化的缩影,也凝聚着海内外学子的家国情怀。主图书馆内,300万册藏书中的华侨史、东南亚研究文献,记录着中西交流的过往;礼堂前由蔡元培先生题写的“忠信笃敬”校训,百年间指引着学子砥砺前行。临湖而建的明湖楼,在荷塘柳色间承载着学术交流的使命,让文化传承在润物无声中延续。

▲图为队员在讲解校园明湖楼的起源历程  

▲ 图为学子们在研学拍摄暨大的万国墙 

此次探访活动,漫步广州永庆坊,骑楼老街藏着南粤的烟火气,砖雕木刻间是时光沉淀的文脉。暨南大学的非遗探讨更让青年学子们明白,那些手艺、唱腔不只是技艺,更是活着的历史。这次研习,让青年学子触摸到南粤文脉的温度,也懂了传承的意义——既要守护过去,更要让它在当下绽放新彩。让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南粤拾光队的青年大学生们深刻触摸到岭南文化的历史温度与蓬勃活力。传统非遗的匠心传承与侨校的文化传播使命,共同勾勒出岭南文脉在古今交融中不断焕发新生的生动图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文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