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赵浩源)2025年7月中旬,正值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由中共河北省委老干部局、河北大学出版社、河北大学联合举办“冀录·老同志口述历史”项目,该项目为抢救性记录河北地区离退休老干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个人重要经历的口述历史。
在正式参与活动前团队成员需要详细研读受访者资料,包括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出生地、居住地、学历、经历、家庭、朋友关系、思想与重要著作、所获奖项、大事年表等,重点梳理其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51年这三个采访时间段的年龄及可能有的经历,为访谈时的提问和引导提供依据。
通过出版社带队老师、对接工作人员与家属充分沟通,了解受访者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慢性疾病、体力如何等;掌握其特别的生活习惯,如作息时间、是否需要定时服药等,以便在访谈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和提供必要的便利。整个项目活动范围囊括河北省全省十一个市以及天津市部分地区,团队成员来自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地区。
下面,就让本篇通讯员以第一人称视角为大家讲述本项目的实践经历与活动过程:
“我于2025年8月12日抵达邯郸市丛台区冀南宾馆并且在河北大学出版社老师的指导下对之前所作采访提纲进行修改。于8月13日、8月14日分别采访了原邯郸市水产供销总公司书记陈瑞风同志、原邯郸市中医院骨科主任韩世平同志、原邯郸市建设委员会顾问刘天相同志、原邯郸市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工会主席刘津同志等四名老同志。
在团队中,我担任队长以及采访A既负责整个团队的协调组织,也承担着核心采访职责,负责主导整个采访过程,按照预设提纲有序提问,同时把控现场节奏与访谈方向,确保采访高效推进。
采访结束后,将由我们团队的负责采访B的同学进行文稿的整理,最后汇编入名为《冀录・老同志口述历史》出版书籍。我将我的一些志愿服务感悟写于下:
两天的采访,当然说不上长;每次采访却都要用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也说不上短。在这个“不长不短”的时间内,这四位老战士,给了我相当大的震撼,我既升起为共和国建立、建设前赴后继、奋不顾身、一生不止的革命者的无限敬意,心中亦有自己作为当代青年贪小忘大、好懒恶动的羞愧。
▲图为采访提纲部分截图
他忘了过去许多事情,连自己受伤导致耳背也忘了,但他没忘让我们时刻铭记毛主席,让我们继续奋斗;
▲图为团队成员于陈瑞风老同志家合影
他的记忆已经混乱,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也听不懂了,问起他来,南京和汉城,绥远与太原这些过往云烟化作了纷乱不清的曲线。但他仍然可以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向前向前向前!”似乎他又回到了过去吹着冲锋号发起进攻的战场上;
▲图为团队成语于韩世平老同志家合影
他今年一百岁了,在这个平均九十四岁的受访者中年龄也是相当大的,但他精神矍铄,回忆起过往的事情如数家珍,在旁人看来似乎有些啰嗦的语句却藏着最深沉的怀念,但他回忆起自己母亲却泣不成声,自己似乎在哭声中又做回了孩子;
▲图为团队成语于刘天相老同志家合影
我们一进门,他迫不及待地与我们分享大西瓜,甚至到我们走时他仍然想与我们分享。在炎炎夏日虽然空调正开却仍不掩燥热的房间内他“固执”地坚持道:“我还是穿着军装吧!”在他看来,这样的“固执”却是一种严肃和庄重。
▲图为团队成员于刘津老同志家合影
还有很多个“他”,他们在过去是革命的燎原烈火,是各个建设岗位的骨干,现在风吹叶落,不复昔日印象,而其老照片却仍见其英姿焕发。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无数个他们,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浩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