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护童心筑防线,七彩课堂助法治

发布时间:2025-08-14 10: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睿熙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盛夏的蝉鸣里,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鑫安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飘出阵阵童声欢笑。2025年7月16日至8月1日,无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法稚同行”志愿服务小分队的10名法学学子,在此开展为期两周的“法护童心,与法同行”暑期实践。这支青春洋溢的队伍,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爱国主义教育法》为纲,将专业法律知识拆解为“红橙黄绿蓝紫”七彩模块课程,为社区30余名双职工家庭子女编织出一张“法治守护网”。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喊出“遇到危险要找法律帮忙”时,志愿者们明白:这个夏天,他们播下的法治种子,正悄然发芽。

前期筹备:从“法条”到“童语”的破壁之旅

“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孩子的世界是温热的。”团队负责人王荣在筹备会上的这句话,成为全员共识。这支由24级法学专业学生为主力的队伍,早在6月初便启动筹备,专业培训环节,团队邀请锡山区人民法院法官开展“儿童法治教育方法论”讲座。“给孩子讲法律,要像剥糖纸一样,先剥开他们的兴趣外壳。”法官用“校园欺凌模拟法庭”案例演示,让志愿者们顿悟“互动式教学”的关键。此后5次线上研讨中,成员们反复打磨课程逻辑:红色模块主打“英雄法治”,橙色侧重“权利保护”,绿色聚焦“环保司法”,黄色破解“诈骗陷阱”,蓝色规范“交通行为”,紫色则以“盲盒问答”收尾——每个模块都对应一部法律的“儿童友好版”解读。

教具创新是另一大难点。后勤组认为“传统法袍太严肃”,后来改用卡通动物形象的“法治披风”,立刻引发孩子们争抢试穿;他们用旧纸箱制作的“模拟审判台”,被涂上彩虹色后,成了孩子们最爱的“魔法法庭”;手绘的“防诈骗故事绘本”,因加入“小猪佩奇遇到骗子”的情节,让6岁的小雨(化名)连续三天追着志愿者“要听后续”。“光是‘法律盲盒’的知识卡,我们就画了3版,最后选定孩子们最熟悉的动物、动画角色当主角。”志愿者们展示着堆满课桌的教具,笑称“法学课本里可没教过这些”。

团队讲解

团队展示

红色课堂:当英雄故事遇上法律条文

7月16日清晨,社区活动室的投影幕布上,雷锋冒雨送大娘的黑白照片与《爱国主义教育法》第22条“保护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法条并排出现。该模块以“英雄法治”为核心,深度融合《爱国主义教育法》与儿童认知规律,构建“历史情境+法律解析+价值引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团队参考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将英雄事迹转化为可感知的法治案例,通过“分层教学法”适配不同年龄段儿童需求:比如对低龄儿童,采用“故事绘本+角色扮演”模式。志愿者将雷锋、黄继光等英雄故事改编为“法治冒险记”,设计“爱国小卫士勋章”激励体系,让儿童在游戏中理解《爱国主义教育法》中“保护英雄名誉”的法律内涵。

橙色守护:童话剧里的权利觉醒

“小红帽遇到大灰狼时,哪些法律能保护她?”7月20日,改编自《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童话剧开演前,志愿者孙琪抛出的问题,让孩子们陷入沉思。当表演落下帷幕,台下30余名儿童仍意犹未尽。这场历时5天排练的剧目,将“家庭保护”“社会救助”等法律元素融入剧情:“猎人”化身“未成年人保护热线接线员”,“外婆家”门牌号对应社区法律援助站地址,让儿童在角色扮演中直观理解“受保护权”的内涵。而表演结束后,志愿者们并未止步于童话场景,而是顺势切入更贴近儿童生活的现实议题。

“就像小红帽有法律保护一样,同学们在学校遇到欺负时,法律也会站出来。”志愿者们举起《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手册,以“校园霸凌”为切入点展开延伸教学。团队选取“同学被起侮辱性绰号”“文具被故意损坏”等典型案例,结合法律条文进行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7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制止校园欺凌,这意味着遇到欺负时,告诉老师不仅是‘告状’,更是在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此刻,抽象的法条扎实落地,社区家长李女士也表示:“孩子回家后主动说‘如果有人欺负我,要记得保留证据’,这种从童话到现实的衔接,让法治教育更有穿透力。”

绿色实践:小法庭里的环保“大审判”

绿色模块以社区真实环保问题为切入点,将《环境保护法》条文转化为儿童可参与的实践项目。7月23日,“环保小法庭”率先开审——这场模拟审判的原型,是社区上月某商户将装修垃圾倾倒在绿化带引发的投诉,“被告乱倒垃圾,违反《环境保护法》第34条,应处五日拘留!”“环保小法庭”的“审判长”敲下法槌时,声音虽稚嫩却格外坚定。这场活动后,有家长反馈:“孩子现在看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扔进分类箱,还会纠正我们的错误投放。”该板块不仅深化了对《环境保护法》的理解,更推动了环保法治意识向日常行为的转化,形成了“认知—体验—行动”的完整育人链条。

其他模块:玩出来的法治思维

其余模块延续“趣味化普法”思路,分别以游戏互动、情景模拟、综合挑战为载体,将专项法律知识转化为儿童可感知、能参与的实践体验。黄色防诈骗课堂的“侦探破案”游戏中,孩子们通过“破译摩斯密码”(实为诈骗短信特征)、“寻找卧底”(识别虚假客服话术),掌握“三不一要”原则;蓝色交通课堂里,用玩具车和迷你红绿灯搭建的“道路模型”,让孩子们在“闯红灯出事故”的情景模拟中,直观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紫色模块的“法律盲盒”最受欢迎——每个盲盒里装着手绘知识卡和法治谜题,解开谜题可兑换“法治小卫士”勋章。

孩子们踊跃回答

互动环节

三个模块通过“玩中学”的设计,既强化了儿童对专项法律知识的记忆,又提升了其将法律规则转化为日常行为的能力,成为连接“认知法律”与“践行法律”的重要纽带。

尾声:法治青春的“未完待续”

8月1日闭营仪式上,30余名孩子用画笔绘制“我的法治心愿”:有人想当法官,有人要当“环保小卫士”,还有人写下“希望爸爸妈妈也能学法律”。这些画被制成展板,陈列在社区法治长廊,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注脚。

团队合影

“法稚同行”团队的实践虽已结束,但我们与鑫安社区的合作才刚刚开始。“志愿者们想让‘七彩课堂’成为一个支点,一头连着高校的专业智慧,一头系着社区的实际需求,最终撬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生态。”董磊老师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当最后一名志愿者离开社区时,夕阳正将党群服务中心的玻璃映成金色。玻璃上,孩子们画的“法治超人”贴纸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这个夏天,关于法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团队名称:“法稚同行”志愿服务队

文稿撰写:解郑凤

图片摄影:王荣、张倩

团队成员:王荣、张倩、孙琪、张思佳、王星艺、解郑凤、陆振宁、陈睿熙、水欣怡、赵关盛楠

指导教师:董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睿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