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外青年赋能非遗小冈香焕发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13 23: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袁颖欣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广外青年三下乡实践助力,小冈香非遗传承添新活力

7月13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途香伴”社会实践团响应广东省高校“双百行动”号召,奔赴江门市双水镇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当地非遗小冈香,通过深度调研技艺、挖掘文化内涵、多元推广等方式,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首站聚焦小冈香核心地标——宝骏小冈香业城。这座集生产、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香文化殿堂,承载着数百年传承记忆。在非遗传承人戴群胜的引领下,队员们开启沉浸式探索。深耕小冈香传承数十年的戴会长对每道工序、每种香料了如指掌,他穿梭于陈列区与制作区,从香料特性讲起:“这是檀香,气味醇厚可安神;那是艾草,驱蚊避秽自古常用……”字字句句,娓娓道来,与实物相结合,让资料中抽象的“香文化”化为萦绕鼻尖的真实气息。

队员们近距离观察制香初始环节,看工人研磨、调配晾晒好的香料,了解不同香品配方差异。在手工制香展示区,传承人示范传统搓香手法:“手腕要稳,力度均匀,香条才能粗细一致,燃烧时烟气平稳。”在示范过程中,传承人手掌翻飞,如同变戏法一般,一眨眼的功夫,一支香就制作好了,香泥在传承人的手下显得格外“听话”,令队员们赞叹不已,纷纷上前尝试模仿。

在传承人指导下,队员们围站操作台,尝试手工搓制小冈香。指尖触碰香泥的瞬间,细腻质感仿佛连通古今。有队员感慨:“看见师傅们做得这么娴熟快速,原以为制香简单,上手才知力度、速度稍有偏差,香条就会变形,这背后是无数次练习的功夫。”

图为传承人指导队员制作手工香的过程。汤乐儿 供图

虽然队员们在尝试过程中屡屡失误,却切实触摸到千年技艺的脉搏——从选料到初制,每一步都凝结前人智慧,让小冈香的“历史感”从文字描述变为可感知的传承温度。

走访香业城门店时,队员们发现小冈香应用场景已十分贴近生活:从祭祀案台拓展到日常生活,香薰蜡烛、香氛挂件等创意产品融入家居美学,香道体验课、手工制香活动吸引年轻人探寻传统文化。戴会长坦言:“传承不是把技艺锁在博物馆,得让小冈香走进生活,被更多人用起来、喜欢上,才能活下去。”这番话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既要守牢传统根基,更要契合现代需求,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

实践尾声,队员们将小冈香的芬芳带至星汇广场非遗文化市集,搭建“香韵驿站”策划线下互动,让非遗走进人潮。市集人来人往中,“小冈香体验区”迅速成为焦点,邀请路人体验制香技艺的环节成了热门“打卡点”——指尖上的互动,成为普通人与非遗文化连接的桥梁。

图为市民体验香道的活动现场。耿淼 供图

短短几小时,团队回收200余份有效问卷,“第一次知道小冈香还能这么玩”“希望多些体验活动”等留言,满载市民对小冈香的新认知与期待。队员们准备的艾草香、迷你香包、小冈香文创等特色小物件,在互动中传递至参与者手中,如同文化传承的种子,将小冈香文化在轻松氛围里播撒到城市角落。

此外,队员们还走访宝源香厂与式桥村制香工坊,见证机器生产与手工制香的并行图景,了解产业发展中传统与现代平衡的挑战。

小冈香从元末明初走来,2013年跻身广东非遗名录。如今,借抖音直播、学生体验课等新场景,它从祭祀香拓展至养生香、文创香,市场从本土延伸至海外华人圈。此次实践让队员们亲历非遗精妙,更理解传统产业的坚守与创新。这缕跨越六百年的香韵,不仅成为探索文化传承的“实践课堂”,更以青春力量为传承添柴加薪,期待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非遗新篇。

通讯员 | 袁颖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颖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