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山寻珍迹,青春筑乡情——“回山寻珍”实践小组走进回族乡

发布时间:2025-08-13 19: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达瓦曲珠   阅读 6.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战略,响应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号召,攀枝花学院文学院“回山寻珍”小组在带队老师何建朝的指导下,于2025年6月29日-7月1日赴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围绕回族民族文化开展调研活动。旨在探索回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民族团结及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挖掘文化资源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与方向。

团山村里的振兴图景:民族交融处,果香满枝头

在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有一个被群山环抱的村落——团山村。这里3726名村民中,回族与汉族和谐共处,3000余亩芒果园与1500多亩澳洲坚果园相映成趣,古老的清真寺与现代化的研学基地隔空相望,共同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民族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

图为实践团考察途中拍摄。余悦 供图

从稻田间到果园里:产业迭代绘就致富路

走进团山村,昔日成片的水稻田已变身郁郁葱葱的果园。"以前靠天吃饭种水稻,现在一亩芒果能挣上万元。"村民肖方海指着自家60亩芒果园里的滴灌设备和轨道输送器,眼里满是自豪。这位2003年就开始种芒果的"土专家",如今不仅亩产最高达40万斤,还带着20多位村民搞科技种植,无人机打药、智能灌溉成了果园标配。

产业的变迁不止于此。1997年立项的澳洲坚果试验基地,作为四川唯一的夏威夷果种植区,如今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年产值达200万元。青果采集后,经剥皮、水浮选、烘焙等10余道工序,成为远销各地的"干果皇后"。而"回味团山"等8家农家乐,更让村民的果子从枝头直接端上游客餐桌,每年带动150余万元营业额。

图为实践团参观学习坚果基地。邹淇 供图

清真寺旁的新生活:民族同心暖人心

村中心的清代清真寺里,阿拉伯文匾额静静诉说着百年历史;不远处的蓝谷研学基地,常有孩子们举行夏令营活动。这种跨越时空的和谐,正是团山村的日常。

回族不吃猪肉、重大场合不烟酒,汉族尊重习俗;汉族办婚宴主动设回族席,回族节庆也邀汉族邻里共庆。17%的回汉通婚率背后,是"我们都是团山人"的共识。村里的卫生所、养老院让老人安享晚年,幼儿园与小学的琅琅书声,更让希望在民族交融中延续。

村民马大姐算过一笔账:"种芒果一年收入4万多,加上农家乐分红,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如今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2万元,村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台前常有人咨询参保,养老院里五保户的笑声,都是好日子的注脚。

图为实践团采访回味团山老板。邹淇 供图

老村落的新梦想:守正创新向未来

团山村的振兴,藏在细节里。清代梯田上,芒果与坚果套种的350亩示范田,既保住了农耕遗产,又提高了收益;"云上种植"让城里人认养果树,村民管护,朋友圈里的果实生长记录成了新的致富经。

村里的变化看得见:水泥公路通到家门口,垃圾分类箱整齐排列,中国邮政的绿车每天送来包裹;村务公开栏上,干部信息、财务收支一目了然。而"村BA"篮球赛上,回族小伙们蝉联两冠的欢呼,更让这个村落充满活力。

从清代"三姓七户"的拓荒,到如今的产业兴旺,团山村用民族团结的力量、产业创新的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稳步前行。正如村口"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这里的每一颗果实、每一张笑脸,都在讲述着新时代的乡村故事。(通讯员 达瓦曲珠 刘玉梅 邹淇 欧雪 余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达瓦曲珠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