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当湘潭理工学院“湘理穗穗念”实践团队的脚步踏入上善助残中心,他们并未遇见想象中“需要被拯救”的身影——残障朋友们正握着农具耕种土地,捏着艾条传授技艺,甚至用嘴衔着毛笔挥毫泼墨。这场相遇,让“帮助”变成了双向的奔赴,让“残障”的标签碎成了“完整”的生命模样。在这里,土地记得每双劳作的手,墨香里藏着不屈的灵魂,“我们”并肩的样子,本就是向光而行的姿态。
▲图为“湘理穗穗念”实践团队与上善助残中心人们的合照
一、从“帮扶”到“并肩”:一场平等的相遇
上善助残中心的爱心书屋里,谢主任的提问总带着警醒:“来这里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是真的想实实在在做的事情?”这恰恰点出助残最珍贵的内核——平等从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看见。团队到访时,中心正举办“红色基因+盲人生活体验”研学活动。农耕体验区里,有的残友清扫场地、有的维持秩序,虽天气炎热,但每位残友的眼睛里都亮着精神头。谢主任捧着陶盆走到人群中,粗糙的手指划过盆底的纹路:“古人靠农耕活命,残友靠劳作破局,道理是一样的——土地从不会辜负认真干活的人。”到了制作艾条的环节,提前学过技艺的队员突然转身,对着残障匠人弯腰:“您看我这样卷对不对?”残障匠人们笑着接过艾绒,手把手教他们“紧而不裂”的秘诀——指尖的力道、卷纸的角度,连呼吸都要匀着劲。队员们举着相机,镜头里没有“帮扶者”和“被帮扶者”,只有两双手在灯下慢慢转动,把艾草的清香缠进共同的专注里。谢主任说:“最好的帮助,是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帮别人。”当残障朋友从“接受照顾”变成“传授技艺”,身份的转换像把钥匙,打开了两颗心最坦诚的门。
▲图为谢向前讲解残疾人农耕体验
▲图为秦芳教研学学生制作艾条
二、在土地与笔墨间:另一种完整的生命力
共享农场的几百亩土地,藏着最动人的答案。左手截肢的大叔蹲在苦瓜棚下,用仅有的右手扶着竹竿绑藤蔓,指节磨得发红。这片棚子是他一砖一土搭起来的,从翻地到插架,别人干三天的活,他分五天做完,从不说累。“苦瓜藤能绕着竹竿往上爬,人也能绕开难处往前走。”他擦汗时笑着说,汗珠滴在泥土里,转眼就洇成了一小片湿痕。书屋角落的书桌前,周国平老师正用嘴衔着毛笔写下“自强不息”。五年前因意外截肢后,他躺了整整五年,在父母、妻儿的支持下,试着用嘴咬起了毛笔,口水打湿了宣纸,牙齿磨出了伤口,在困难之下却硬是练出了一笔好字。现在他不仅是书屋管理员,还常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有家长买下他的画,说要挂在孩子房间:“让娃看看,啥叫真正的厉害。”这些身影让队员们明白:残障从不是“不完整”,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活出了完整。就像苦瓜棚需要更坚韧的支架,周国平的笔墨里藏着更执着的力气——他们的生命力,在土地里、在笔墨间,长得比谁都旺盛。
▲图为谢慧清编苦瓜棚
▲图为周国恩写毛笔字
三、从“遇见”到“共生”:一条走不完的路
谢主任的手机里存着个账本,记着五年来帮助过的5000多人:谁学会了种辣椒,谁的艾条卖出了第一单,谁现在能独立去集市摆摊。“残障朋友不是‘负担’,是能一起做事的伙伴。”他指着农场说,“你们看这地里的菜,得靠他们弯腰栽种;田埂上的杂草,也是他们蹲在地上一棵棵拔干净的。我从没催过谁,都是他们自己琢磨着‘该浇水了’‘该施肥了’,比谁都上心。说到底,咱本就是互相需要的。”
队员们思考着谢主任的话说到:“我们想加入,但不想只是‘帮忙’。有没有哪块活儿缺人,我们可以跟大家一起干?”第二天午后,洋湖汇聚东广场的摊位早早支了起来,伙伴们熟练的吆喝,卖出一斤又一斤的果蔬,反而刚来的的队员们有点力不从心。老伙计看着队员们笑出了声,开始一点点教会新来的伙伴们学会吆喝。十分钟后,队员们也扯开嗓子:“甜过初恋,不甜不要钱!”人群笑成一片,硬币落进铁盒,叮当作响,把“遇见”的节奏推向“共生”的和声。
▲图为实践团队与上善助残中心创始人交谈
离别时,队员们和谢主任在农场边拉了钩:秋天要把学生的劳动实践搬到这片土地——让大学生跟着残友学辨认菜苗、学捆扎菜绳,学那些书本里学不到的“土办法”;还要一起给蔬菜、艾条设计包装,拍些在田里干活的视频,帮这些“土物件”走到更远的市场去,让每滴汗水都能变成实在的收入,让每滴汗水都能落地有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彭子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