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非遗保护传承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康复技术系“巴山红脉 匠心非遗”志愿服务队于7月7日—7月12日前往四川省达州市渡口镇土家族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在渡口土家族乡重走振兴之路,领悟“守”艺人的传承精神,用技能和言语绘出乡村振兴新篇章。以亲身实践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一)研学行--“赓续红色血脉·寻访多彩土家”
1.走进非遗陈列馆,探秘土家族文化
带着期许与疑惑,团队成员抵达达州,安排学习相关急救知识后便前往达州非遗陈列馆进行参观与学习,通过陈列馆的实物展品、历史影像、场景还原等,走进丰富多彩的非遗事迹,系统参观学习《巴艺》《巴韵》《巴术》《巴舞》《巴医》《巴坊》等八个篇章,了解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项目。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达州非遗陈列馆参观与学习
2. 追寻足迹忆党史,勇担时代新使命
在渡口镇土家族乡党群服务中心,团队成员们开展了现场主题团课,学习了解红军在当地的革命斗争史,重点学习“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内核。其中有成员分享团课感悟,我们应在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的交融碰撞里,感悟先辈们坚如磐石的意志,领略中华文化独有的韵味与风采。
同时怀着崇敬与热忱,成员们面向国旗庄重地重温入团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彰显着青年的蓬勃朝气。大家时刻铭记民族使命,立志为红色精神的传承、非遗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渡口镇土家族乡党群服务中心重温入团誓词
(二)互动行--“锣鼓振乡野·锦绣系山河”
1.赓续红脉,言传非遗
成员们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的敬畏与好奇,有幸在渡口镇土家族乡黄金美书记的引领下,揭开当地土家族非遗文化的神秘面纱。成员们了解到激昂的钱棍舞,被誉为“足尖上的巴人史诗”,彰显土家族先辈精神。当地大剧院对面,古朴吊脚楼依山傍水,成员经黄书记介绍感受到土家族建筑与居住文化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此外,团队回顾红色文化后,又见证了特殊婚嫁仪式表演,了解到土家族婚嫁习俗保留古朴巴风土韵,让成员再次感受到土家文化的丰厚底蕴。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土家族婚嫁仪式表演
2.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为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与发扬,团队成员对土家刺绣非遗传承人马龙美、薅草锣鼓传承人蒲后华两位老师进行了拜访与交流。
在与土家刺绣传承人马老师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色彩斑斓的西兰卡普,一针一线都编织着土家族妇女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展现着土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马老师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从开始绣一些简单的纹饰到后来能够熟练地绣出一些精美的图案,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正是她的那份坚持与耐心才得以让这些气韵生动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每一件作品无不反映出传承人的坚守与毅力,一针一线都流露出她对土家刺绣的热爱。
而在与薅草锣鼓传承人蒲老师的访谈中,成员们感受到了土家文化的雄厚,在访谈中了解到薅草锣鼓的传承是不容易的,在表演形式与歌词内容上有很多特点,而唱腔中的高腔部分学起来是比较难,这也成为了现在很少人去学习并传承薅草锣鼓的原因之一。采访的最后,蒲老师为团队成员演唱了一小段,并一句一句地领唱,那高亢嘹亮、韵味十足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带着大家穿越回了那热火朝天的薅草劳作现场。成员们认真地跟着学唱,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反复琢磨,力求唱出那独特的韵味。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刻苦学习,成员们终于能够较为流畅地演唱一段薅草锣鼓了。当那激昂的歌声和有力的鼓点在空气中久久回荡时,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的笑容。至此,实践团成员对薅草锣鼓传承人升起了由衷的敬佩——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守在这片充满乡土气息的艺术领域,用歌声和鼓点传承着古老的记忆;正是无数像蒲老师这样的非遗传承人默默坚守与付出,才让薅草锣鼓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绽放出独特而迷人的光彩。
▲图为团队成员拜访两位非遗传承人
后续团队成员将通过多种方式把这里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土家非遗文化。同时也坚信在未来,土家非遗文化会有更好的发展,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后继者将它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土家文化,去感受它的魅力,去发掘它的价值。
(三)科普行--“推普筑桥梁,科普传温情”
1.语润土乡,推普赋能
团队成员们分组走访社区,对渡口土家族乡青少年、基层干部、留守老人等人群开展调研和普通话宣传,发放《普通话需求调查问卷》和《普通话宣传手册》,了解群众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遇到的发音、日常用语等难点问题,为后续活动开展提供精准方向。
之后在渡口土家族乡常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面向老人和未成年人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讲普通话”趣味推普主题课堂,采用了学学普通话、闯关游戏、趣味提问、互动演示等形式,让村民认识到推广普及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吸引社区老人、儿童积极参与。活动现场笑声不断,居民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学习方式既轻松又有趣,真正让普通话走进了日常生活。“以前觉得普通话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它也能很好地表达我们的文化。”一位参与活动的村民感慨道。这种创新的语言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群众对普通话的认同感,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图为推普活动现场
之后接下来团队成员前往巴山大峡谷景区,对导游、服务人员开展普通话专项培训,重点纠正发音、规范服务用语,并模拟游客咨询、应急处理等场景进行情景对话练习。重点纠正"n/l""f/h"等方言发音难点。成员们还教授“普通话+土家语”双语讲解技巧,帮助景区工作人员更好地向游客展示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实践队还对游客进行了“街头采访”,包括外国友人,导游,大学生,社会工作者等,为游客提供免费咨询和发音纠正服务,并开展“普通话打卡巴山大峡谷”活动,鼓励游客用普通话录制短视频并分享至社交平台,参与者可获得精美奖品。这一活动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也进一步扩大了普通话推广的影响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游客进行互动
2.海姆护航,护眼明眸
结合专业知识,团队成员对渡口土家族乡居民进行了海姆立克急救和预防视力等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在活动现场,针对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员们详细讲解了其原理,示范操作步骤。为了让居民们更好地掌握,成员们还邀请居民亲自上手体验,在一旁耐心纠正动作,确保每个人都能学会这一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方法。
而在预防视力方面,团队成员结合土家族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们指出,长时间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阅读、使用电子设备,以及不正确的用眼姿势等,都可能对视力造成损害。为此,成员们传授了一系列实用的预防措施,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等。同时,还为居民们发放了自制的护眼小手册,上面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些预防视力的知识和方法,方便居民们随时查阅。
团队成员们希望通过这次宣传活动,能在渡口土家族乡居民的心中播下健康的种子,让他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能够冷静应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视力,拥有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图为科普现场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实践,团队成员对乡村发展、非遗传承等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认识,深入思考乡村振兴之路。今后,团队成员将以更加坚韧、奋进的姿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用青春力量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撰文:杨琪
图片:刘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