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7月30日,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社会实践团队积极行动,围绕“传承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主题,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以青春视角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技艺体验和创新实践,努力实现非遗文化与年轻语态的创新衔接。
直击非遗传承痛点,锚定文化振兴方向
为摸索富县省级非遗项目的传承路径与发展良策,陕科大“拾遗计划”团队先后与共青团富县委员会、文旅局等部门举行专题座谈,针对熏画、雕阴战鼓等非遗项目的传承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为“拾遗计划”团队成员与富县团县委展开工作交流
富县文化馆副馆长徐莉对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富县非遗文化的现状。徐馆长表示,当地非遗虽有保护措施,但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传播范围有限、与现代产业融合不足等问题,这些困境成为制约文化振兴的“绊脚石”。新联会会长李高峰以雕阴战鼓为例,讲述他为非遗传承所付出的心血,也因非遗传承“后继乏人”而感到焦虑——传统技艺学习周期长,年轻人参与意愿低,文化根脉面临断代风险。团队意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振兴的基石,青年一代更应挺膺担当,为文化振兴作出贡献。
触摸非遗坚守温度,筑牢传承精神根基
在当地文化馆副馆长徐莉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有幸拜访了富县熏画老一辈传承人缑竹梅老师。缑老师热情地向团队展示了她的多幅熏画作品,并现场剪出了陕西科技大学的校徽标志,团队成员们被缑老师精湛的技艺所折服。缑老师谈及与熏画相伴的数十载光阴,话语间满是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挚爱。她望着年轻的团队成员,表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来,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拾遗计划”团队成员拜访缑竹梅老师的合影
让文化走出来,让文化被看见。团队凭借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业雄厚实力,依托中国轻工业博物馆优势平台,邀请缑竹梅老师创作一副独属于陕科大的熏画作品,这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的陈设,这更将成为文化被看见的窗口,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亲身体验 + 云端传播,拓宽非遗影响边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富县熏画,团队成员前往交道社区曹家庙拜访富县熏画省级非遗传承人鲁跃芳老师,她邀请团队亲手体验熏画制作全过程。在鲁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从选题、剪纸到熏制,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乐趣。当一幅幅精美的熏画作品在手中诞生时,团队成员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同时,团队利用新媒体平台同步搭建直播“云课堂”,线上参与人数突破2万人次。
图为鲁跃芳老师向“拾遗计划”团队成员教学熏画第一步
从亲手触摸熏画的纹理,到见证传统技艺在数字时代的焕新,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坚守,而是像此时此刻的熏画一样,既要有人握紧剪刀守住根脉,也要有人搭起桥梁连接古今。当指尖的温度、屏幕的光亮与千年的文化基因相遇,古老艺术便有了穿越时光的力量,在代代相传中永远鲜活。
图为鲁跃芳老师与“拾遗计划”团队合影
校地企协同发力,构建非遗发展长效机制
陕西科技大学“拾遗计划”团队携手富县相关单位、企业及工坊,共建了2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这是高校智慧与企业资源深度联动的生动注脚。依托这两个实践基地,团队深入研讨并促成多项合作:与富县熏画非遗工坊达成共识,携手助力当地非遗文化突破地域边界、迈向更广阔舞台;与陕西省延安市富县诚鑫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携手,计划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苹果支柱产业,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深度相拥,为文化传播、乡村振兴持续输送新动能。
图为“拾遗计划”团队与鲁跃芳非遗工坊合作授牌
以行动续接传承脉络,以创新书写未来篇章
此次富县之行,“拾遗计划”团队的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当指尖触碰到熏画纸张的粗糙纹理,当耳畔回响着传承人的热忱讲述,团队成员们真切体悟到:非遗从来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展品,而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是支撑乡村文化自信的精神脊梁。团队深知,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意味着要让民族的智慧结晶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窗口,让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滋养。
图为“拾遗计划”团队在校门口出征时的合照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在未来,“拾遗计划”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以青春之名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力续写文明华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代代传承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明紫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