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到2024年,我国柑橘种植面积由1404.5千公顷增加至3066.7千公顷,柑橘成为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水果。在我国农业产业中,柑橘产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施肥是柑橘高产优质所必需,但不合理尤其是过量施肥,既会引发环境污染,还会导致土壤肥力退化和树体衰退、品质下降。2015年9个柑橘种植省份调查结果,仅47.8%的柑橘园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柑橘氮、磷、钾肥过量施用面积占比分别为57.3%、76.6%、69.1%,过量施用严重。
我国2015年启动《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017年实施《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柑橘绿色高效施肥模式,值得关注和研究。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为探寻“双碳”目标下柑橘绿色高效施肥模式,7月22日至7月28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湖北省宜昌市暑期实践团,深入湖北省宜昌市,开展“柑橘科学施肥与提质增产”主题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指导等方式,探索现代农业技术与低碳种植的融合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图为实践团在柑橘园合影留念
田间问需:摸清农户种植问题需求
7月22日上午,在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宜昌宽皮试验站团队成员苏媚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走进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开展柑橘产业现状调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与当地农户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柑橘种植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需求。作为宜昌市柑橘核心产区,鸦鹊岭镇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普及率高,专用配方肥应用广泛,产量与品质均处于领先水平。“我们的柑橘皮薄汁多,省内外受众都很广。”一位农户自豪地说。然而,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尽管当地基础设施完善,但农户对绿色低碳栽培技术认知仍显不足,化肥使用存在不规范现象。此外,气候干旱导致的产量波动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希望能多学新技术,加强技术培训,让我们的柑橘高产高质。”多位农户表达了提升种植技能的迫切需求。在此期间,国家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武松伟与农户深入交流柑橘种植经验,分享专业知识与见解,为农户答疑解惑。
图为武松伟副教授为农户答疑解惑
次日,实践团来到位于长江北岸的太平溪镇韩家湾村,实地考察当地柑橘种植产业发展情况。韩家湾村以种植夏橙为主,同时发展脐橙、爱媛等品种,柑橘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当地灌溉主要依赖自然降水,尽管部分储水设施已建设完成,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突出。此外,受山地丘陵地形限制,机械化作业难以推广,农业生产仍以人力为主,效率较低。农户们迫切希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并期待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以提升柑橘产量和种植效益。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与农户面对面交流
示范引领:技术赋能破解种植难题
为探寻柑橘节水省肥之效,7月25日,团队前往夏橙示范基地,对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调研。该示范基地主要承载着“三峡库区夏橙大面积丰产增效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任务,研发和集成了关键技术包括老旧果园改造技术、高光效轻简管理树形改造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客轻简绿色防控技术和无人机飞防和运输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实现均匀、定时、定量供水供肥。水肥一体化系统直接将肥料随水均匀的输送到植物根系周围,大幅提高了肥力的利用率,实现节水省肥。水肥一体化系统提供可控的管道系统实现,省工省时。
在示范基地,武松伟副教授与农户深入交流夏橙种植经验,并对示范园的施肥技术及水肥一体化系统建设提出专业建议。武松伟副教授谈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科学施肥方法,是缓解干旱影响、提高种植效率的有效途径,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是一条可行的方式,未来可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夏橙示范基地作为示范中心,集中展示了现代农业技术和低碳农业技术的实践效果。通过示范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广绿色低碳农业技术,让更多农户了解和学习现代农业技术,解决柑橘种植难题。图为武松伟副教授对水肥一体化系统建设提出建议
园区诊断:专家指导突破发展瓶颈
为解决农户种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受玉阳街道“宜昌蜜橘”柑橘产业园负责人许波邀请,实践团于7月26日来到该产业园进行实地调研。
玉阳街道“宜昌蜜橘”柑橘产业园核心示范种植早熟砂糖桔220亩,辐射带动种植面积2000亩,是当地柑橘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负责人许波介绍到:“在专家的指点下,产业园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施,增设了诸多绿色防控技术包括悬挂色球色板、挖设生态沟渠拦截径流等,这些措施成效显著。但随着果树开始挂果,我们发现园区产量很不稳定,果实的品质也参差不齐,对此我们也很苦恼。”听完负责人的诉求,实践团在华中农业大学胡承孝教授和武松伟副教授的带领下,对产业园的果树种植情况进行了实地分析。胡承孝教授精准指出园区果树的共性问题:普遍存在缺硼症状,表现老叶出叶脉增粗发黄、木栓化,部分叶片出现纵向裂纹;同时,挂果量过多、夏梢抽梢数量不足,将直接影响果实品质与来年产量。针对这些问题,胡承孝教授从专业角度提出改良建议。产业园负责人许波就种植管理、施肥技术等问题与专家团队深入交流。图为专家团在园区对果树进行实地分析
校企联动:共探农业绿色转型之路
俗语讲,“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肥力是农业生产的关键,7月27日,实践团走进史丹利当阳有限公司,在总经理高文清的带领下,实地观摩现代化肥生产的智能化全流程。
在数字化中控大厅,实时数据大屏清晰展现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全链条远程数字化管控,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农业”、“安全生产”的发展理念。在工作车间,队员们看到全自动机械正在有序作业,各类化肥被安全、有序地储藏于特定地点,智能系统实现了肥料从入库到装车的全面监控。图为实践团在史丹利当阳有限公司的数控大厅参考学习
座谈会上,谈到施肥高效的问题时,高文清总经理与实践团分享了“第四元素”肥的发展方向。第四元素即除氮磷钾以外,其他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的其他中微量元素。现如今的土壤元素中,中微量元素的缺失现象愈发严重,这严重影响了作物的提质增产。在肥料中补充作物所需的中微量元素如钙、镁、硼等,可以有效的提高肥料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水溶肥、微生物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肥料的研究也在逐步推进,高文清谈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肥料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促进了农业的高效发展。”高文清对实践团成员嘱托道:“农资企业与科研院校的深度协作,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我们农业绿色转型贡献力量。”图为座谈会上校企双方就本次实践活动展开交流
总结分享:农业绿色发展你我同行
本次实践活动,以“柑橘科学施肥与提质增产”为主题,在柑橘岗位科学家的带领下,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围绕“双碳”目标下柑橘绿色高效施肥模式开展社会实践。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不仅提高了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练就兴农本领;又培养爱农情怀,为柑橘产业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撰文|姜程超
图片|王静怡
审核|武松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程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