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情助农·青春赋能 ——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忠情下乡助三农,青春闪耀照基层”社会服务践行团:瓜田藏锦绣,汗水育甘甜

发布时间:2025-08-24 22:0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蒋郑怡 谭钧玮   阅读 9.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当七月的热风卷着蝉鸣掠过重庆市忠县拔山镇的田野,2025年7月16日的下午,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忠情下乡助三农,青春闪耀照基层”社会服务践行团的脚步,在前往拔山镇龙山村西瓜种植基地的乡间路上踏响。烈日当空,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那片望不到边际的西瓜田,像一块被绿绸缎包裹的翡翠,在田垄间铺展至天际。

基地的罗书记早已在田埂等候。他黧黑的脸上沟壑纵横,看见我们便绽出爽朗的笑:“你们城里娃娃细皮嫩肉的,今天可得尝尝‘下火海’的滋味喽!”他脚边的竹筐泛着油亮的包浆。我们这才注意到,西瓜田的土壤是红褐色的,被太阳晒得滚烫,蒸腾的热气混着瓜叶清香扑面而来。刚站定片刻,后背就已沁出细密的汗珠。

一位瓜农叔叔蹲下身,粗糙的手掌抚过西瓜表面,指腹摩挲着深绿色的条纹,教授我们辨瓜摘瓜的技巧:“摘西瓜得看‘三色’——瓜蒂要枯成褐色,表皮纹路得发亮发黑,拍起来声音要‘咚咚’发沉。”他边说边托起一个篮球大的西瓜,手腕轻轻一拧,瓜蒂“啪”地断裂,清甜的汁水顺着裂口渗出,在阳光下晶莹闪烁。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四散开来。有人刚弯腰就被瓜叶绒毛刺得发痒,有人兴冲冲抱起一个“大个头”,却被叔叔笑着拦住:“这个还生着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哟!”

起初的新奇很快被烈日消磨。蹲在两垄西瓜间,手指触到滚烫的瓜皮便猛地缩回——那温度几乎能烙红皮肤。我们拨开密不透风的瓜叶,在藤蔓交错的缝隙里寻找符合“三色”标准的果实,再小心翼翼地避开扎人的绒毛,托着瓜底用力拧转。汗水顺着额角淌进眼睛,涩得人睁不开;衣服后背早已湿透,紧紧贴在身上,像裹了层湿热的保鲜膜。为够到田垄尽头的西瓜,我不慎被藤蔓绊倒,膝盖在硬土上磕出血印。旁边摘瓜的奶奶连忙关切:“学生娃儿,没事吧?去歇歇,别累着了。我们这些老骨头做惯了,哪年夏天不被瓜藤划几道口子?”她手背上疤痕纵横交错,有的泛着银白,有的还带着新鲜结痂,仿佛是土地给耕耘者最诚实的勋章。

图为团队成员采摘西瓜 雍埝 供图

正午的太阳像团火球悬在头顶。男生们露出的胳膊晒得通红,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滴落;女生们盘起头发,额前碎发仍被汗水粘在脸颊。然而,当背篓里的西瓜渐渐堆成小山,看着青黑相间的果实挤挤挨挨,手腕的酸痛仿佛也变得值得。罗书记擦着汗告诉我们,这片几十亩地种的是“8424”品种,甜度可达14度。往年雇十几个工人要摘半个月,今年有我们帮忙,至少能提前三天收完。“这瓜金贵着呢,早一天上市就能多卖两毛钱,”他眼睛亮亮的,“我们的西瓜不仅在忠县本地销售,还会销往重庆其他地区的各大商超嘞。”

图为团队成员帮瓜民背西瓜 雍埝 供图

收工时夕阳正浓,将天空染成蜜色。为感谢我们的辛劳,罗书记特意开了几个西瓜。切开的瞬间,瓜瓤如浸了蜜的胭脂。一口下去,汁水在味蕾迸发,清甜中带着一丝微酸的回味,瞬间驱散了整日的燥热与疲惫。裤脚沾满泥土,指甲缝嵌着洗不掉的瓜瓤,脸颊被晒得通红,却没人舍得放下那最后一口熟透的甘甜。回程路上,虽经历一下午劳作,车厢里仍充满欢声笑语,大家回味着与西瓜的相遇,与瓜农们的邂逅,与拔山这片土地的碰撞。

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们合照 雍埝 供图

回望那片绿意盎然的瓜田,我想,若当地能发展电商、冷链运输、滴灌等现代农业,瓜农们佝偻的脊背或许就能少些重负,脸上会洋溢更幸福的笑容。这,正是我们广大青年应肩负的责任,亦是大学生“三下乡”的意义所在。我们总说“助三农”,到头来却发现,是这片土地在教我们成长:懂得一颗西瓜从开花到成熟需经历六十天的风吹日晒;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绝非空洞说教;看见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由无数双农民的手,和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的青年,一笔一划,共同勾勒。

最后一缕阳光掠过瓜田,绿叶下的西瓜,像无数饱满的省略号,静待更多青年学子去续写篇章。我们深知,这个夏天在拔山镇的瓜田,收获的不仅是汗水与泥土,更是对“青春”二字最鲜活的注解——如同那些在烈日下成熟的西瓜,唯有把根扎进土地,将心交给田野,方能结出最甘甜的果实。或许未来某天,当我们在超市看到贴着“忠县拔山”标签的西瓜,会蓦然想起这个七月,想起那片土地的温度,想起瓜农们的笑声,想起掌心那抹洗不掉的甜。

撰文 | 谭钧玮

图片 | 雍埝

审核 | 龙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郑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