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传承之笔,绘非遗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16 17: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明灿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挖掘武隆非遗文化,记录传统技艺,让青春力量助力非遗传承与传播,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青融武隆行·执笔青春践初心”社会服务践行团走进武隆羊角古镇,聚焦当地两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羊角双鸽豆干与羊角华来食醋。在夏日的蝉鸣声中,践行团成员握着笔记录传承人故事,将匠心独白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字,用实际行动完成一场“接地气的实践。

图为践行团成员到达羊角古镇。张钰婷 供图

大学生既是非遗技艺的忠实记录者,更是为传承赋能的行动者。他们不仅用专业知识记录非遗技艺,更主动思考如何让老味道被更多人知晓:设计简易宣传文案、拍摄剪辑非遗文化视频,用社会资源搭建小小的推广渠道等,让服务不止于简单记录,更在于解决问题

图为践行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谢承玉沟通。陈莉 供图

当天上午,践行团成员兵分两路前往羊角镇。第一支队伍来到羊角双鸽豆干传承地进行调研,非遗传承人石登阳介绍了这项非遗技艺的精妙。从选豆到磨浆,从点卤到压制,每一步都透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入口紧实筋道,豆香纯厚不掺杂味,这实打实的品质,正是老手艺传下来的底气。“手艺的核心就是‘真’,新鲜豆干不用防腐剂,吃的就是一份安心。”石登阳说,传承不仅是守手艺,更要守初心——先做人再做事。做良心商品,才能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立得住、传得远。

图为非遗传承人石登阳。罗苹丹 供图

另一支队伍则来到了羊角华来食醋的传承地。83岁的谢承玉作为技艺的守护者,她坚守“家艺传承”的根,从选料到发酵,全程遵循古法,在自家手工作坊里用一双手完成泡米、蒸料、制曲、发酵等复杂工序。“咱这醋里啥额外东西都不加,没有防腐剂、色素,就靠时间慢慢酿,酸得醇厚,回口还有点甜。”谢承玉奶奶布满皱纹的手抚过酿醋的陶缸,眼里满是珍视。她说:“只要有人想学,我都乐意教,就想让这手艺能一直酿下去。”

图为非遗传承人谢承玉。陈莉 供图

两项非遗虽风味各异,却在传承与发展中走出了相似的智慧之路。石登阳从选豆到压制每一步的极致追求,谢承玉83岁仍坚守古法酿醋,是老手艺背后日复一日的专注与执着。“先做人再做事,做良心商品”的信念和“只要有人想学都乐意教”的敞开胸怀,是传承人在守手艺,也是在守一份真诚与责任。

如今,羊角双鸽豆干已形成从制作到加工包装、从线下门店到电商平台的完整产业链,真空包装的豆干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羊角华来食醋也依托手工作坊拓展出瓶装零售、批量定制等业务。传统技艺不再藏于深巷,而是借着产业融合的东风,既保住了老味道,又打开了新市场。

图为真空包装的羊角双鸽豆干。幺鹏宇 供图

践行团成员结合当下年轻人“匠心”“溯源”的关注,提出了不少想法:比如搭建传承交流平台、直播带货、优化非遗账号运营,使沉睡的非遗技艺从古籍与工坊中走出,借由数字技术起来。如今,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尝试用新形式讲述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这不仅让老味道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生活,更让大家明白只有让传统与时代对话,老手艺才能在新时代立得更稳、传得更远。

图为践行团成员给非遗传承人提出新想法。朱欣渝 供图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传承人手中、融在日常生活里的文化基因。镜头里的每一个画面、采访中的每一句话,都在诉说着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当代青年用实际行动记录非遗故事,不仅为羊角镇的两项非遗注入了青春传播力,更让“坚守匠心、传承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以青春之力守护非遗薪火。

作者:胡明灿 肖熙铭 田宇

      审核人:肖熙铭 田宇

供图:朱欣渝 罗苹丹 陈莉 幺鹏宇 张钰婷

图像设计:张钰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明灿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