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云游非遗” 团队暑假社会实践:跨界创新,以数字游戏守护非遗根脉

发布时间:2025-08-24 22: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贺文静   阅读 36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年暑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云游非遗”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行动。团队以“非遗+游戏”为核心,通过实地调研、深度体验与现代技术融合,自主研发两款非遗主题游戏,探索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新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注入了青春动能。


实地探访:感知非遗生动底蕴

团队先后走进淮安河下古镇、丹东安东老街、湘西凤凰古城、苏州平江路、南阳镇平石佛寺和广西博白县,跨越南北六地,亲身体验淮剧、古彩戏法“三仙归洞”、苗族蜡染、苏州评弹、镇平玉雕与博白芒编等多项非遗技艺。

▲图为团队成员和奶奶一起学习芒编技艺

在淮剧剧场,成员们不仅聆听高亢的唱腔,更走上舞台学习“云手”“圆场”等身段动作,体会“一句乡音,十年功夫”的严谨传承;在丹东,他们近距离感受“三仙归洞”中“碗沿藏球”的玄机,领悟传统戏法中的智慧与幽默;在湘西,队员们提起铜刀绘蜡、浸染脱脂,在蓝白交错间理解“冰纹”为何是“蜡染的指纹”;在苏州评弹馆,年轻人们与“00后”观众一起,感受吴侬软语中的江南韵味与“慢”的生活哲学。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三仙归洞”戏法

这些跨越千里的非遗现场,让团队成员触摸到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仍在呼吸的生活方式。


创意转化:将非遗叙事融入游戏架构

基于实地探访中所感受到的非遗活力,团队萌发了借助游戏形式传播非遗的构想,并以项目制为载体,分为两个小组展开创作,分别开发出《匠韵遗光坊》和《非遗行者》两款风格迥异、内涵相承的非遗主题游戏。

其中《匠韵遗光坊》是一款融合2D模拟经营、知识问答与轻解谜元素的游戏。玩家将扮演年轻手工艺人,通过学习鱼灯、鲁班锁、艾草锤等非遗工艺,完成制作并参与虚拟市集,在问答互动中传播非遗知识。

▲图为《匠韵遗光坊》游戏开始界面

另一款《非遗行者》则突破传统形式,以横版动作冒险为载体,将太极拳、针灸等非遗有机融入战斗与解谜机制中。玩家可在跳跃、战斗与解谜中切身感受非遗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

▲图为《非遗行者》游戏第一关卡创作界面

两款作品从不同维度构建起非遗与青年之间的数字桥梁,实现了非遗从技艺体验到文化感知的创新表达。


实践意义: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

团队通过自主研发游戏,不仅实现了非遗资源的创新性转化,更探索出了一条“非遗进青年”的有效途径。项目打破传统传播中的说教模式,以青年喜爱的方式降低认知门槛,增强文化认同。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术与团队协作能力,更深刻意识到数字技术可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的强大助力。他们用代码书写非遗故事,以游戏传递匠人精神,彰显出新时代大学生的科技素养与文化担当。

这一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学习的延伸,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责任的生动教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贺文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