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童”行,爱伴成长—温州医科大学巾帼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护航三类儿童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12 20: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金楚芸   阅读 1.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2日讯(通讯员 金楚芸 韩香 孙旭阳 周怡瑄)“姐姐,平时家里只有我和奶奶,今天这么多人陪我玩,好开心!”活动散场时一位小女孩紧紧抱住了志愿者。这句带着体温的感慨道出了活动中许多孩子的心声。温州医科大学巾帼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正是用这样的倾听与行动,针对因贫、因残、因监护缺失或不当致困的“三类儿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特殊需要儿童),为他们的成长绘制别样色彩。

图为温州医科大学巾帼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合影

6月28日至7月11日,温州医科大学巾帼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带着“医学+教育”的跨界课程方案深入浙江省温州市各街道社区、党群中心、妇儿驿站、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等多地,聚焦“三类儿童”的成长需求,精心编织多维成长防护网。

团队通过党史宣讲筑牢信念根基、性教育科普撑起自护屏障、心理团辅滋养健康心灵、瓯越本草探秘启迪科学认知,并深入社区家庭调研倾听真实诉求。实践团立足医学专业特色,同步推进五大板块,将医学温度转化为具体行动,既破解三类儿童“情感荒漠化”“认知断层”等现实难题,更将温医学子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守护童年的具体行动,为完善基层儿童关爱体系注入青春动能。

红蕴传薪 巾帼砺童

“花开中国,千朵万朵,每一个姑娘都是最美的颜色……”实践团走进秀屿社区等地为孩子们带来“学百年党史 讲巾帼故事”“共富路上她力量”等主题红色宣讲课。宣讲员通过巾帼楷模事迹分享、“精神密码卡”趣味游戏等生动形式,用“群众味”讲出“烟火气”,用小故事讲出大主题,将党的奋斗历程转变成儿童能听得懂的大白话,为身处不同境遇的孩子们构筑起强大的精神坐标,赋予他们穿越困境的内在力量、照亮前路的坚定信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图为三类儿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并回答问题

认知自护 筑牢屏障

实践团在娄桥、山根社区等地为三类儿童带来“认识自我,保护自我”性教育课程。宣讲员以“我们从哪来”的追问切入,用生动的动画演示了生命的奥秘,让孩子们在惊叹中理解自我起源,填补了家庭性教育的知识盲区。宣讲员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揭开了孩子们对生理认知的神秘面纱,让孩子们不再羞怯于性别差异。面对陌生人递来的糖果,他们会运用课堂上的“安全信号灯”游戏的知识,学会了先伸手制止再转身求助。课程尾声,孩子们把“尊重他人”作为与老师的承诺,让彼此的差异被看见也被守护。这场缺席已久的“身体说明书”,使三类儿童清晰掌握了知性防性的关键知识,学会辨识风险、保护隐私、预防性骚扰,为他们安全步入青春期筑起坚实的认知与心理屏障。

图为三类儿童在课堂上积极举手提问

情绪绘彩 非遗润心

实践团在景山街道繁荣社区、博园社区、茶山街道梅泉社区和潘桥街道桐汇社区等地为三类儿童定制开展了“非遗传心·彩绘未来”心理团辅活动。以“我的情绪小怪兽”动画为引,通过“情绪猜猜猜”游戏帮助孩子们识别喜怒哀乐。有的孩子脱口而出:“它看起来和我一样想爸爸妈妈了”,有的攥紧红色卡片喊出“这是被抢玩具的怒火”,在童言稚语中,孩子们长期压抑的心绪找到了表达的出口。

实践团还带来了水拓丝巾、漆扇等非遗技艺并使其成为了孩子们情绪疗愈的载体。在水拓丝巾环节,孩子们用甘蓝紫、姜黄等调出“情绪漩涡”,将害怕或快乐染成斑斓图案,孩子们在传统工艺中完成了心灵的成长。漆扇轻转间,孩子们将砸东西的冲动凝成红色星辰,把社交焦虑染作绿色藤蔓。通过传统工艺的沉浸式体验,他们不仅掌握了情绪识别与调节技巧,更在色彩与图案的创作中建立对自身情绪的认知框架。实践团将非遗融入心理成长路径,让丝巾和漆扇成为了可触摸的“情绪地图”,不仅拓印了三类儿童情绪成长的轨迹,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兼具文化传承与心理疗愈的实践样本。

图为温州医科大学巾帼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协助小朋友完成水拓丝巾

本草躬行 爱润童稚

立足温州“浙南药都”特色,实践团走进娄桥街道、梅泉社区等地开展“初识瓯越本草 传承中医文化”科普活动。团队通过“趣识温六味”“趣蹲本草”等趣味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欢笑中轻松认识温州本土特色中草药;亲手触摸“温六味”——温郁金、铁皮石斛、温山药、温栀子、山银花、薏苡仁 ,将薄荷、艾叶等家乡本草变成实用的驱蚊香囊,活动过程妙趣横生,孩子们乐在其中。 以乡土本草为媒,这场活动为三类儿童构筑情感依归、提升自我效能,并织就了一张张温情的网:它让思念有寄,让信心有光,让不同有暖。

图为温州医科大学巾帼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指导三类儿童辨认中药草

巾帼筑梦 护童网安

网络性暴力以AI换脸、算法诱导等新形态暗袭,未成年人的数字防线较以往更显脆弱。实践团锚定这一隐蔽痛点,于7月1日至7月14日深入温州29个人流密集区域,覆盖商业综合体,文化场馆,医疗机构及社区,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调研,克服儿童沟通壁垒等难题,累计采集2965份问卷(纸质:865线上:2100)。

此次调研揭示,家庭和学校监护疏漏,教育多停于表层提醒,孩子缺乏系统识别应对方法,遇事依赖家长,独立应对能力不足;同时,社会科普不足,平台审核不严、权限设置失当,不适信息易触达未成年人;而且,未成年人对AI技术的认知普遍停留在表层,对换脸、语音合成等技术的原理与边界模糊不清,常忽视其潜在风险。对此,实践团将通过分层科普、设计“数字安全模拟训练营”,并且联动家长开展监护指导且联合学校及社区等开展科普行动,为孩子们构建认知提升、风险应对、多方防护的支持体系,助其在数字世界筑牢自我守护的防线。实践团的此次调研给孩子们的数字世界装了个“小雷达”,刷视频时见了夸张画面,能够勇敢对AI换脸说“不”。


图为温州医科大学巾帼筑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进行问卷调研 当讲堂里的党史故事化作光芒,当孩子笔下的“情绪旋涡”晕染出斑斓,实践团的夏日行动,把医学的理性和教育的柔软,融成了守护童年的暖光。这场跨越16个基层社区和29个调研地的奔赴,正把未成年人成长的空白,都填成被疼爱的模样。那束始于盛夏的光,会一直亮着,照着每颗曾孤单的童心,指引孩子们自信从容地走向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金楚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