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为翼·爱心为帆——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学子用陪伴点亮孤独症儿童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1 20: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慧敏、赵近含、薛瑞   阅读 8.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特殊教育发展战略及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天津师范大学“星语心寰”实践团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紧扣孤独症儿童“对具象体验敏感、在互动中易建立信任”的特点,融合科普教育、劳动实践及自然体验,设计多彩活动,以实际行动照亮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旅程,彰显新时代高校青年的责任与奉献。

天津师范大学“星语心寰”实践团为20余名孤独症儿童量身打造成长计划,借助“逐光揽星”“星空初探”“气动火箭科普”“田园心旅”等活动,孩子们在星云观测中感受星光之美,星空绘本共读中编织社交纽带,乡野火箭发射中欢笑连连,陶土创作中尽情挥洒创意。以政策为基、科普为笔、自然为纸、爱心为墨,为孤独症儿童搭建探索世界的桥梁,在践行教育公平的实践中彰显青春担当。

▲图为天津师范大学“星语心寰”实践团成员合照

第一站:科技馆里“逐光揽星”

在天津科技馆,“星语心寰”实践团开启了“逐光揽星之旅,探秘宇宙奇观”沉浸式科普实践活动。20名孤独症儿童与实践团成员结对,开启了与宇宙的“第一次对话”。

实践团成员用“太阳像爸爸,行星像调皮娃”的比喻,让抽象的天文知识变得亲切。孩子们轻触陨石,指尖滑过宇宙留下的痕迹;在互动区,他们旋转手柄,目睹行星模型悠然“漫步”,公转自转之理跃然眼前;追逐星空投影中的“星星”,以沙为笔,绘出心中的浩瀚宇宙。

孩子们从最初的低头沉默,到主动向实践团成员询问“那颗星星叫什么名字”,再到兴奋展示画作,科学与关爱的种子在互动中悄然播撒。实践团成员们提前学习天文知识和沟通技巧,在活动中蹲身倾听、耐心引导,用包容回应每个特殊需求。活动结束后,一位实践团成员动容地说:“当沉默的孩子拉着我小声说‘姐姐你看’时,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图为孤独症儿童在实践团成员引导下操作互动装置

第二站:绘本之中“初探星空”

在天津市广汇园社区,“星语心寰”实践团开展“星空初探・温暖启航”科普绘本课堂。20名孩子在实践团成员一对一引导下,用15分钟熟悉环境,团队遵循“建立信任比完成任务优先”的原则,给予充分包容。

团队匠心独运,自制天文绘本:砂纸细腻模拟“月球表面”,触手可及;荧光笔轻描,星座熠熠生辉,让抽象的天文知识变得触手可及,生动可感。“行星轨道大冒险”环节中,实践团成员用彩色胶带贴出轨道,孩子们手持星球模型,在“星球打招呼”的指令下尝试着与同伴产生联结。有个男孩,起初总是小心翼翼地绕开同伴,仿佛一道无形的墙隔阂在他们之间。然而,当实践团成员耐心示范后,他鼓起勇气,指尖轻轻触碰对方的模型,那一刻,心中的壁垒悄然瓦解,他成功迈出了当天首次主动社交的步伐。

集体问答环节里,起初只有零星几个孩子怯生生地回应,但随着氛围的逐渐升温,他们开始主动举手,甚至鼓起勇气小声说出答案,那一刻,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孩子们仿佛挣脱了束缚,打破了“认知封闭”的枷锁。活动尾声,投影仪播放着孩子们专注的侧颜、发亮的眼睛和融洽相处的画面,温暖而治愈。

▲图为孤独症儿童在实践团成员引导下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

第三站:乡野间火箭升空”

七月的乡野,“星语心寰”实践团开展气动火箭科普活动。实践团成员用图文展板讲述中国火箭发展史,从长征一号到神舟五号,从钱学森归国故事到叶光富等航天英雄事迹,点燃孩子们的向往。

“压缩气体向后喷,反推火箭向前冲”的口诀,搭配动画演示,让反作用力原理直观呈现。“森林小法官”互动环节,围绕火箭形态与飞行的关联等问题,深化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认知。

制作环节中,孩子们用A4纸、尾翼片等材料,在实践团成员指导下卷制箭体、密封筒身、粘贴尾翼,用超轻黏土捏出各式火箭头。发射时刻,塑料瓶与发射杆组成的装置依次启动,孩子们分工协作,看纸箭直冲天际。第一支火箭升空时,孩子们追着轨迹奔跑,欢笑回荡旷野;尾翼偏差的火箭经调整后平稳飞行,让孩子们领悟原理。实践团成员记录数据,讲解箭体粗细、尾翼对称度对飞行的影响,让科学触手可及。

▲图为孤独症儿童在实践团成员引导下操作火箭发射装置

第四天:农庄里“田园心旅”

“星语心寰”实践团的“田园心旅”活动,让孩子们在农庄体验陶瓷制作、农耕劳动与动物互动。

陶瓷工坊中,湿润的陶土成为感知钥匙,孩子们捏制出别具一格的陶器,展现创造力与想象力,完成后充满成就感,纷纷表示想再尝试。

农耕环节里,实践团成员以“杂草像偷养分的小捣蛋鬼”比喻,让孩子们理解农具用途。孩子们挥动铲子松土、用小锄头除草,在劳动中感受愉悦与成就感,感知劳动价值与生命成长。

马厩前,孩子们从远远观望到主动喂养马匹、梳毛喂水。十岁的辰辰在鼓励下,克服恐惧与马匹建立信任。动物疗法在此显现效果,缓解了孩子们的焦虑,激发了社交意愿与责任感。

活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们将经验集结成《特殊儿童田间引导手册》,分享给三十余家教育机构,扉页“教育公平始于理解差异,成于尊重天性”的话语,诠释着活动的真谛。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孤独症儿童进行田间劳作

“孤独症儿童的沉默不是封闭,而是需要一把更温柔的钥匙。”天津师范大学的实践团成员们知道,这些在活动中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时光里发芽:或许是某个孩子未来仰望星空时,会想起曾触摸过“陨石”;或许是某个实践团成员走上教育岗位时,会记得泥土里的成长力量。正如那幅由孩子们共同完成的“银河画卷”——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轨迹,却因相互的光照,汇成了最璀璨的星河。青年应“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星语心寰”实践团的成员们积极行动,以科学为翼,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以爱心为帆,让陪伴成为温暖的桥梁。终将让每个“星星的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闪耀独特的光芒。(撰稿:赵近含、薛瑞、吴慧敏 图片:“星语心寰”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慧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