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湿一干,藏着家乡的烟火与牵挂。”2025年7月,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一群怀揣热忱的大学生化身“新农人”,走进茂名信宜市东镇街道尚文村,为传承百年的特色农产品——尚文粉注入青春活力。这支由高校青年组成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数字科技为笔、以红色文化为墨,正书写着“传统技艺破圈”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篇章,让百年米粉‘活’在了数字时代。
尚文粉:一碗米粉里的乡愁与新生
尚文粉的故事,藏在信宜的街巷烟火里,也浸在纪念革命烈士梁尚文的红色记忆中。从 20 世纪初的手工试探,到如今成为日销千斤的 “富民产业”,一碗米粉串联起百年技艺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脉络。
在尚文社区,湿粉(捞粉)是清晨巷口的烟火标配 —— 现做的粉皮滑嫩细腻,淋上酱油、花生油,撒把芝麻,便是信宜人最熟悉的早餐滋味;而经脱水处理的干粉,则成了游子带走的 “家乡念想”,泡发烹饪间,便能唤醒对故土的味觉记忆。
青春实践:用脚步丈量粉食里的文化根脉
粤韵尚宜队的实践,从与尚文居委的深度对接开始。队员们拿着提前梳理的调研提纲,在居委干部的带领下,走进粉坊、市集与农户家,用镜头与笔录,还原尚文粉的 “前世今生”。
工厂调研: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术
在当地尚文干粉工厂,队员们见证了从业者一家三代人的坚守。泡米、磨浆仍沿用手工把控的 “老规矩”,蒸煮、干燥环节则引入现代设备提升效率,半机械生产的节奏里藏着新旧手艺的交融。这用心打磨出的四个品种干粉,年销售额能达 20 多万,仓库里发往珠三角的包裹堆成小山,包裹里的每一份干粉,都裹着街巷里飘了百年的米香,等着在异乡的餐桌上唤醒地道的信宜滋味。
队员们深入记录下干粉制作的全流程:从本地冬稻的浸泡分寸,到磨浆时 “舀起成线、滴下不结块” 的标准,再到晾晒时棕榈汁增滑的独门技巧,每道工序都被纳入数字化档案。
走访传承:从灶台到墓碑的文化溯源
实践中,队员们特意探访了梁尚文之墓。在苍松翠柏间,当地老人讲述着烈士故事与粉食命名的渊源 —— 这份红色记忆,让尚文粉不再只是美食,更成为承载精神传承的文化符号。
墓前的石碑在风雨中矗立,如同当地人心中从未模糊的纪念。社区里的粉坊换了几代人,“尚文” 二字早已融进日常的揉粉、晾晒里,老辈人常说,做粉得有实在劲儿,不能偷工减料,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坚守。当尚文粉从这里走向更远的地方,带去的不只是独特的风味,还有这片土地对红色历史的默默铭记,让这份记忆在日常的烟火里缓缓延续。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的笔记本上已写满密密麻麻的记录,相机里存着粉坊蒸汽、老人笑容与红色墓碑的影像。走在返程的路上,晚风裹着淡淡的米香掠过肩头,这些天攒下的故事,正像尚文粉的 “一湿一干”—— 湿润的是眼前鲜活的烟火,干燥的是终将沉淀的记忆,而我们的脚步,正踩着这份平衡,把乡愁与希望一并装进行囊。
(供图:珠海科技学院粤韵尚宜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