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护老传承红色基因,探访非遗厚植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5-08-11 09: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倩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筑梦之舟”实践团于2025年7月,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李宁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基层,以反诈护老、致敬老兵、探寻非遗、感悟廉洁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在服务社区与触摸文化中践行青春使命。

▲图为实践团合影

青春力量入社区:反诈护银龄,致敬老兵魂

活动伊始,实践团走进合肥市同安街道卫岗社区,聚焦老年人群体亟需提升的防诈骗意识。活动伊始,一份调查问卷揭示了严峻现实:超七成受访老人对“保健品虚假宣传”、“冒充客服退款”等常见诈骗手段辨识度低,近半数曾接到可疑电话却不知如何核实,仅不足两成学习过相关防诈知识。面对这一“钱袋子”安全防线上的明显短板,实践团成员迅速行动。化身“反诈宣传员”,精心准备了图文并茂的材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身边真实案例,为老人们详细剖析电话诈骗、网络诈骗、保健品诈骗等陷阱的套路与防范要点。互动环节,成员们耐心解答疑惑,现场气氛热烈。活动尾声,一份份承载着关怀的米、粮、油等慰问品送到老人手中,幸福的笑容在老人脸上绽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社区老人讲解反诈知识

随后,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拜访了社区两位退伍军人。90岁高龄、曾亲历战火的张爷爷,虽听力不佳,谈起峥嵘岁月却神采飞扬——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断粮断水下坚守阵地、战壕里磨尖刺刀、月光下缝补战衣……一个个细节让队员们感受到革命先辈滚烫的热血与担当。另一位刚退役返校的大学生则分享了军营历练故事,其“青春不止一种模样,奋斗永远是底色”的感慨深深鼓舞了在场学子。成员们送上慰问品并帮助打扫房间,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最可爱的人”的崇高敬意。张爷爷“铭记历史、传承奋斗精神”的叮嘱,如种子般深植队员心田。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退伍军人张爷爷讲述战斗故事

探秘非遗颂清风:蛇灯耀古今,廉风润心田

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实践团奔赴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大邵村,探寻国家级非遗——洋蛇灯的奥秘。在传承基地,堆叠的洋蛇灯“外衣”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非遗传人邵二勇动情讲述其起源:元明之交,邵姓婆媳为避元兵藏身山洞,危急时刻一条巨蟒飞下山崖惊散追兵。为感念“东海蛇神”救命之恩,村民扎蛇灯取名“洋蛇”,蛇在古代有很多寓意和象征,肥东洋蛇灯蕴含着祭祀、祈福、消灾的含义,以红色蛇身为主色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智慧和吉祥的象征。每18年舞动一次,每次舞动蛇身延长一节,截至目前,这条承载六百年民俗记忆的巨龙长近130米,象征着生命的成长和延续,寓意生生不息,子孙延绵。洋蛇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感恩、报恩的道德观,是“活”着的民间文化,属于百姓自己的生活,传达出地方百姓的情感需求、审美观、道德观等,对研究民俗文化、民族生存、文明演进和人类生存状态的衍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图为非遗传人邵二勇向实践团成员讲解洋蛇灯制作工艺

告别洋蛇灯,实践团最后一站来到合肥市包公故里文化园。青瓦白墙间,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少年包拯用过的油灯,凝固的蜡泪如时光琥珀;端州砚台复制品上“清慎勤”三字被灯光照亮,与“投砚于江”的典故辉映,诠释着“不持一砚归”刻入骨血的廉洁。民俗展区,“廉吏馍”上清晰的“公”字纹路,包裹着百姓对公正的朴素向往;“包河藕”无丝(私)的传说,更让脆嫩口感平添精神回甘。在青少年互动馆,成员们换上宋代官服,于模拟公堂沉浸式体验“牛舌案”的审理,在“法与情”的艰难权衡与惊堂木的脆响中,顿悟“公正”不仅是冰冷条文,更是每一次审慎裁量中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包公文化园模拟公堂进行沉浸式体验

校地携手谱新篇:实践凝硕果,传承启新程

实践活动的尾声,“筑梦之舟”实践团与包公故里文化园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实践育人基地。红绸落下,标志着高校平台资源与地方文化阵地的深度耦合:文化园将为学子提供沉浸式课堂,让包公精神从典籍走入现实;实践团则以青年视角为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这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未来双方将构建长效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除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外,将联合开展文化推广与创新活动。双方将以此次签约为起点,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模式,让包公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彩,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共同书写文化传承与育人结合的精彩答卷。

▲图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与包公故里文化园签约

此次“筑梦之舟”实践团的暑期之行,实践团以多元实践在青春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在社区,他们是反诈知识的传播者,是老兵故事的倾听者,用青春温度筑牢安全防线,以躬身实践传承红色基因;在乡野,他们是非遗技艺的见证者,是廉洁文化的感悟和传承者,以竹篾为笔触摸匠心,借廉风为墨书写敬畏。当青年的创意激活非遗基因,当历史的智慧照亮未来征途,那些被触摸过的竹篾、被铭记的箴言、被点燃的责任,终将化作文化根脉延续的火种。这场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更激励着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以实干担当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篇章。(通讯员 刘倩 高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倩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8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