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印记溯源队青年学子探访前海 解码深港融合实践经验

发布时间:2025-08-11 03: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利彩晴   阅读 7.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近日,来自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的湾区印记溯源队青年学子,开展了 “魅力湾区线”研习南粤活动,沿湾区建设考察的足迹,走进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 AI 智能服务终端、港青创业空间、跨境科创赛场等具象场景中,探寻区域融合发展的深层逻辑,解码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框架下协同发展的实践密码。

制度创新:构建青年发展 “生态闭环”

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学子们发现,从 AI 智能问答机的“秒速响应”,到港青驿站的住宿优惠政策,再到北区运营服务中心的入驻全流程指引,形成了一套针对港澳青年的 “需求 - 供给”精准对接体系。这种 “数字化服务前置 + 政策红利直达 +创业资源兜底”的组合拳,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壁垒 ——将深港两地的政策差异转化为互补优势,让青年在跨境发展中 “少走弯路”。深中跨市公交候车室的联动效应更印证: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需配套服务流程的 “软衔接”,才能真正实现区域要素的自由流动。

▲图为学子们通过AI智能问答机获取园区相关政策和服务信息

▲图为学子们向工作人员询问有关港青居住优惠政策的相关消息

科创协同:打造跨境创新 “化学反应器”

前海国际人才港 3 楼的港湾报告厅内,香港大学国际科创大赛的展示现场,让学子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成果,更是一套 “科研 - 转化” 协同机制。香港的基础研究优势与前海的产业落地资源在此碰撞:香港高校的实验室成果可快速对接前海的产业链配套,而前海的市场需求又反向驱动香港科研方向调整。这种“两地同题共答” 模式,破解了跨境科创“重合作形式、轻成果转化” 的难题,为区域创新提供了 “目标协同 - 资源互补 - 利益共享” 的可复制范式。

▲图为学子们在香港大学国际科创大赛学习现场(官方拍摄)

民生融合:编织 “心联通” 的情感纽带

深圳图书馆前海湾分馆旁的青年驿站里,“深港一家”服务举措与国际人才志愿服务队的运行,揭示了民生领域融合的核心逻辑 —— 以 “生活化场景” 消弭心理隔阂。从跨境社保接续到文化活动联办,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创新,实则是用“柔性方式” 构建身份认同。当两地居民在同一空间享受同质服务,当志愿服务成为跨越制度差异的 “通用语言”,“心联通” 便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体验。

▲图为前海国际人才志愿者服务队的相关介绍

站在前海石公园回望,学子们明晰前海实践是系统工程:交通互联为骨骼,制度创新是血脉,民生服务作肌理,共同撑起“硬联通强基础、软联通促效率、心联通筑根本”的融合生态。这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系统性设计,回答“两种制度在区域如何协同发力”命题,也为跨区域合作提供“精准施策 + 生态构建”启示。

▲图为学子们在前海石前合照

此次探访让学子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书写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下的融合新篇。接下来,湾区印记溯源队将继续循着 “魅力湾区线”,探寻更多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利彩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