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蓝谷护生态,实践青春助治理 —— 中国海洋大学“蓝湾护卫”实践队暑期三下乡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0 21: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4.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探寻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路径,践行“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使命,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蓝湾护卫”实践队于2025年7月赴青岛蓝谷,围绕“青岛蓝谷海洋环境协同治理”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走进小岛湾、小管岛等重点区域,解码海洋生态修复的“蓝谷样本”。

实践队队员们在山大路社区开展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活动

一、以典型为镜,探海洋治理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蓝谷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其“多规融合-陆海统筹-岛海互济-人海和谐”的生态修复模式,已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为全国海洋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青岛蓝谷先后开展了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小管岛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通过拆除养殖设施、退养还滩、海岸绿化等措施,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然而,蓝谷生态修复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政府、企业、社区如何高效联动、体现其多主体协同治理的优越性?又如何深入理解该区域案例的典型性?带着这些问题,实践队聚焦青岛蓝谷,开启了此次调研之旅。

二、踏浪而行,多维调研绘生态图景

用脚步丈量海岸,用对话倾听心声。7月19日至7月30日,“蓝湾护卫”实践队成员经过前期的背景调查和资料收集,中期的实地走访小岛湾北岸岸村庄、企业及修复现场,开展调研访谈,以及后期的数据整合、分析,形成完整调研报告的实践工作。

7月19日上午,实践队队员走访盘龙庄村与冯家河村。村民们告诉队员们,近几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通过在海里设置浒苔拦截网,海面上的浒苔变少了,海水变清澈了。“通过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村子环境整治地更有序了”,盘龙庄村村委工作人员这样和队员们说。

在冯家河村委会,实践队与村委工作人员开展座谈会,了解青岛蓝谷美丽海湾工程的实际效果。其中,青岛蓝谷人才公园建设工程是其子项,一期与二期工程分别于2017年,2019年向公众开放投入使用。目前,人才公园三期正在建设当中。工作人员说:“现在吃完饭,村民都愿意去广场跳舞,人才公园成了大家的休闲好去处。”

此次走访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生态整治工程不仅改善了海洋环境,也直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队员们采访盘龙庄村工作人员队员们采访盘龙庄村村民

同日下午,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小岛湾海景酒店,向负责人了解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负责人表示海洋环境改善对客流有正向引导作用,“沿海公园和滨海大道建起来后,来赶海、观光的游客多了,酒店生意也逐渐向好”。这一反馈不仅验证了生态治理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也更加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7月20日上午,实践队联合山大路社区居委会,向社区三十多位小朋友们开展海洋科普宣传。通过海洋探秘小课堂、游戏“海洋小法官”、海洋创意手工坊、海洋约定仪式等环节,增强同学们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小朋友们表示从活动中学到了许多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这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海洋保护的种子。同时实践队成员们意识到公众教育在生态治理中的不可或缺性。

实践队队员向社区小朋友们开展海洋科普宣传 实践队队员帮助社区小朋友们折纸

7月30日上午,青岛海科控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带领队员们实地调研鳌山卫街道南嘴修复后景观,向队员们实地介绍了项目开展的过程。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西起崂山实验室西区南泊河入海口,东至柴岛路崂山实验室东区,北至问海路、柴岛路,南至海域范围,海岸带整治修复总长度7.39公里,分三期建设。目前一二期项目已经竣工,三期项目正在开展中。

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拆除养殖设施、清淤护岸、绿化景观等。该项目的项目实施建设,努力还原了海岸带自然面貌、保护了近岸自然风貌,改善海岸带生态环境,提升鳌山湾、小岛湾环境品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大道。实地走访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了工程的治理成效,也提高了他们对生态修复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认识。

实践队队员队员在鳌山卫街道南嘴实地调研海科公司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项目情况

三、观成效思不足,青春担当践初心

为期两周的实践让队员们对海洋生态协同治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获颇丰。

从“养殖棚遍布”到“滨海公园成打卡地”,从小岛湾水质改善到渔民休闲方式的转变,队员们切实感受到蓝谷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这种成效背后,是“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协同机制——政府统筹规划并争取中央资金,海科控股负责工程落地,村民通过补偿政策配合整治,多方合力让“生态颜值”持续提升。

调研中,队员们也发现了治理中的“堵点”:部分渔民反映收入来源单一,生态修复后未形成新产业支撑;基层工作人员提到政策落实中存在“流程繁琐、局部思维”等问题;浒苔治理、海洋生物多样性恢复仍需长期努力。这些问题让队员们意识到,海洋治理不仅要“修复生态”,更要“温暖民生”,需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海洋治理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高效的协同机制和持续的公众参与。实践队队员整理调研数据,撰写调研报告,总结蓝谷经验,为优化海洋生态治理政策提供建议,用专业知识助力“美丽海湾”建设。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中国海洋大学“蓝湾护卫”实践队以实践为笔,以青春为墨,在青岛蓝谷的海岸线上写下了对海洋生态治理的思考与担当。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激励着青年学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海洋强国建设,让蓝色海湾永远清澈,让生态之美永续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5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