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惠州鸡笼山!广州理工学院学子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10 20: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斯炀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近日,来自广州理工学院的 “三下乡” 实践团队青禾诗团在惠州鸡笼山村开展实践活动,用镜头记录古村新貌,用创意激活乡土文化,更用实际行动探索着鸡笼山文旅资源开发的新路径。

图为鸡笼山

初探:在文献与土地间打捞文旅基因

实践活动的序幕,从案头的文献查阅开始。团队成员们图书馆和线上数据库里,一点点梳理鸡笼山宝溪片区的历史文化与产业背景,逐渐拼凑出这片土地的过往:这里曾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秦汉古道上的马蹄声仿佛还在山谷间回荡;这里的 “六古” 风物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这里的农业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脉络,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到如今的特色产业培育,都藏着乡村发展的密码。文献的积累为实地调研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带着这些 “前情提要”,团队走进了鸡笼山村、宝溪村。脚下的石板路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实;龙山省级森林公园
里,参天古木遮天蔽日,绿意扑面而来,深吸一口气,满是清新的草木气息;鸡笼山瀑布从崖壁上倾泻而下,水花四溅,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斑斓的光彩,宛如大自然的馈赠;“古韵山溪” 健身步道沿山谷蜿蜒,行走其间,既能感受自然的静谧,又能体验运动的活力。  

图为龙山省级森林公园风景

在政企民之间搭建合作桥梁

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知,要实现文旅资源的有效开发,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协作。于是,他们主动与麻陂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团队了解到了国家和地方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和项目规划,为文旅资源开发找准了政策坐标。麻陂镇政府向团队提供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资料,鸡笼山村的村民们热情地向团队讲述了村里的故事、民俗风情,还为团队协调了调研所需的场地等事宜。通过这些沟通与交流,团队不仅获取了丰富的资料支持,更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对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迫切愿望。这种愿望也化作了团队前进的动力,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要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的决心。

图为青禾诗团成员到麻陂镇社区服务中心对接工作

在绿水青山中挖掘核心价值

经过深入的文献查阅和实地走访,团队梳理出了鸡笼山宝溪区域的核心资源,这些资源是打造特色文旅产业的基石。

在自然生态方面,龙山省级森林公园无疑是最大的亮点。高达 93.79% 的覆盖率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氧吧,鸡笼山瀑布的壮观景色更是极具吸引力,“古韵山溪” 健身步道则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绝佳之地。

文化遗产方面,秦汉古道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它见证了古代的交通往来、商贸交流和文化融合,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六古” 风物则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发展文化体验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特色产业方面,龙山一号高山茶品质优良,口感醇厚,是当地的一张特色名片。龙虾花人工培育实验地展现了当地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探索,为发展观光农业和科普旅游奠定了基础。而露营基地的出现,则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新的业态,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图为鸡笼山风景

在探索中开启文旅推广之路

要让更多人了解鸡笼山宝溪的魅力,打造特色文旅 IP 至关重要。于是,青禾诗团将目光投向了短视频平台,想要通过高质量的短视频创作,来宣传推广这片土地。团队成员们分工协作,有人负责策划脚本,将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特色产业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有人负责拍摄,扛着相机穿梭在山林间、古村落里,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有人负责后期制作,运用专业的剪辑技巧,让视频更加生动,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鸡笼山村。

该项目采用的 “文化 + 科技” 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科技手段,如短视频制作与传播,这些短视频发布到多个短视频平台,内容涵盖了鸡笼山瀑布的壮观、秦汉古道的沧桑、龙山一号高山茶的采摘过程等。这种模式的有效实施,将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图为鸡笼山瀑布

在总结中蓄力再出发

本次 “鸡笼山与宝溪村文旅推广项目” 作为广东博罗麻陂镇 “三下乡” 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了既定的短视频制作与投放等基础工作。通过宣传短视频创作等方式,为提升鸡笼山村与宝溪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当地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青禾诗团的成员们在实践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也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将继续优化短视频内容和推广策略,持续关注鸡笼山的文旅发展。

鸡笼山宝溪的文旅开发之路才刚刚起步,前方或许还有诸多挑战,但只要坚持以文旅融合为抓手,不断探索创新,相信这片土地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而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团队成员,也将在这场实践中不断成长,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撰稿:陈斯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斯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