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聚力推普,语绘乡村振兴—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全景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9 17: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姬旭升   阅读 75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秦巴山区,绿意盎然。从巴山广场的欢声笑语,到乡村院落的墨香袅袅,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字韵风华,语绘乡村”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足迹,遍布汉中市镇巴县多个乡镇村落。7月23日至30日,这支由师生组成的“推普振兴先锋队”,以“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为核心,在巴山广场、九阵坝村、黎坝镇、三元镇、长岭镇等多地开展系列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搭建跨越方言壁垒的沟通桥梁,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语言动力”。

靶向发力,分层施策解民需

“推广普通话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要听懂乡村的真实需求”团队指导老师的这句话,成为此次实践活动的核心准则。前期走访中,团队联合当地共青团,以及乡镇干部,深入摸清不同群体的语言痛点:青少年渴望通过普通话拓宽视野,返乡创业者急需标准语言提升经营效能,老年人期盼能用简单问候与游客交流,留守儿童则希望用清晰表达拉近与远方父母的距离。

针对这些需求,团队在不同区域精准发力:在黎坝镇长柏村,重点走访调研,为村民定制“普通话沟通用语手册”帮返乡青年小王纠正 “施工”与 “思工”的平舌差异,让他不再因语言障碍错失工作机会;在三元镇柏坪村,制作“方言 - 普通话对照表”,用一句地道的方言问候“吃了没”打破与村民的隔阂,再手把手教老年人说 “您好” “谢谢 ”等实用短句;在长岭镇中坝村,聚焦留守儿童,为他们专心设立了许多活动。分层推广的思路,让推普活动更接地气。52 岁的巴山民宿经营者王秀莲在“语音诊所” 学会接待游客的常用语后,激动地说:以前游客听不懂我的话,生意黄了不少,现在跟着志愿者录的音频练习,心里踏实多了!

守正求新,乐玩互动添生机

绕口令挑战赛,书法绘扇…… 这场推普实践,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变成了一场场生动的文化盛宴。团队创新采用“听、说、读、写、玩”“五位一体”模式,让普通话学习融入趣味互动。在巴山广场,“拼音闯关” 游戏区里,彩色卡片变成教具,志愿者用“声母找朋友” 游戏帮孩子们掌握发音规律;九阵坝村的书法课堂上,30 余名青少年临摹“床前明月光”等经典诗词,五年级学生刘浩宇在获得“翰墨传香”书签后感悟:“横平竖直就像做人要端正,汉字里藏着大道理。”情景剧表演、红色经典诵读、童谣合唱等形式,更让语言学习有了情感温度。在黎坝镇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孩子们从羞涩跟读《少年中国说》,到齐声高喊“少年智则国智”,声音里透着蓬勃朝气;长岭镇的活动中,留守儿童在扇面写下“普通话”三字,背面画下与父母团聚的场景,笔墨间满是对亲情的期盼。这些创新形式,让推普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青春接力,薪火相传筑长效

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让大家在会说方言的同时,多一把融入时代的钥匙。 团队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在推广中尊重方言文化,更注重搭建长效机制。活动中,队员们既记录方言特色,也收集村民的建议:针对老年人学习困难的问题,计划开发“方言转普通话”语音小程序;面对推普持续性不足的挑战,拟建立“线上 + 线下” 学习平台,定期组织队员回访;结合青少年特点,设计“校园推普小使者”计划,让乡村孩子成为语言传承的种子。从巴山广场的横幅飘动,到九阵坝村的合影笑脸;从黎坝镇的“书写小明星”,到长岭镇的亲情手册…… 在多天的实践里,团队累计发放宣传手册 800 余册,开展互动活动 30 余场,覆盖村民及青少年 2000 余人次。而比这些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些悄然发生的改变:白发老人开始用普通话打招呼,孩子们在新学期愿望里写下“说好普通话”,返乡创业青年在生意往来中找到了更便捷的沟通桥梁。

暮色渐沉,中坝村传来阵阵童声——留守儿童用稚嫩的普通话吟诵着新学的童谣;院落里,白发苍苍的老人摩挲着队员们送来的生活物资,眼角的皱纹里漾开笑意。这场青春与乡村的“语言之约”,早已超越普通实践的意义,而是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语言注脚。“要做城乡对话的传声筒”,队员们郑重承诺,“要让推普的星火永不熄灭,用语言的力量托起乡村振兴的翅膀。”这誓言如同播种在秦巴山间的希望种子,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生长为连通城乡的语言绿荫。而每一次字正腔圆的发音,必将成为叩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撰写:姬旭升

审核:宋莹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姬旭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