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大连海事大学双翼行渭水薪传队实践团队深入陕西省西安市,开展了一次以“文化践行强身,红色基因铸魂”为主题的为期一周的慰问老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弘扬爱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深入学习老兵精神,为当地老兵工作提供帮助,同时让更多人了解老兵的故事,学习老兵精神,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军装虽脱,军魂永驻,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信念,一辈子都在!“大连海事大学的九名学生在学校和陕西抗战老兵营的帮助下,走进五位老兵家中,与岁月英雄倾心交流。这几位老人中有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还有烈士遗孀。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分别深入走访老人家中、陪老人一起聊天,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同时也与老人的家人交流,了解老人目前生活现状及日常保障,为当地的相关老兵工作提供帮助。
志愿者们仔细聆听老兵们的故事,认真记录,并为他们送上了慰问品。队长原上尧表示:“人们不仅要记住历史,更要让历史记住他们,那些用血肉之躯托起民族脊梁的无名英雄”
▲图为志愿者们与陈世云老兵聊天
在探望老兵之余,实践队成员前往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献花,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献出生命的英烈们致敬;参加在西安市鄠邑县贾小侯故居举办的“缅怀英烈·赓续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了解中国兵工科学家贾小侯生平历史与精神,并受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李景宁教授的指导,再次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举办的“山河为证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文物特展”并受到鲍浩源副会长的讲解,从产自于八路军胶东兵工厂的手榴弹到南京保卫战出土的德式钢盔,从滇缅印战场中国远征军的胸章到飞虎队的旗帜,这让成员们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细看当年八路军战士用过的步枪、电台、公文包,以及墙上泛黄的电报手稿和会议记录,让人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西安事变纪念馆,团队成员们仔细参观了张学良公馆、西安事变史实陈列馆等核心展区,成员们纷纷表示:”走进西安事变纪念馆,看到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文谏、哭谏和苦谏无果后,不顾个人安危发动兵谏,促成国共再度合作的事迹令人深受感动,这些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前进。”
▲图为鲍浩源副会长为成员们介绍文物
▲图为成员们在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的合照
实践队循着光影里的红色记忆,深入探访西安非遗皮影戏进行特色调研,探寻老手艺的传承密码,从《杂货郎》的精彩演绎,到与坚守半生的皮影师傅对话,每一眼皮影的灵动、每一次指尖技法的触摸,都在让古老的皮影艺术,于青年一代的感知里重焕生机;成员们邀请刘世明老兵录制对于新生一代的期待和寄语,并由外联组组长录制西安事变历史事件的讲解视频,剪辑后发送到山西暑期夏令营,给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红色主题课程,为宣传革命精神贡献了一份力量,最后又由孩子们把想说的话写成信或录成视频发送给老兵爷爷看,促成了历史与未来的碰撞,真正实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
▲图为刘世明老兵为同学们录制寄语
▲图为与皮影戏传承人石国旗师傅合影
实践队成员还通过提前问卷调研的方式,认识到目前人们对于老兵的了解程度和希望了解的方向,并以此为基础确立实践课题,在为红色历史的普及弘扬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深化作出积极的探索。实践队深刻领悟,正是先辈们的无私奉献,才能筑牢和平根基,未来,青年将化作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凝聚社会力量,让英雄故事、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永续传承,让青春在守护历史、践行使命中熠熠闪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原上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