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红韵承脉,启新振乡”实践团队深入潍县战役纪念馆,开启了一场红色文化寻根与精神解码之旅。活动围绕梳理潍县战役史料、设计“革命实践与文化基因”对照调研表、实地考察馆内展品文献展开,旨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探寻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源泉。
解码前的准备:史料梳理定方向
实践团队行前系统梳理了潍县战役的厚重史料,精心标记出“精忠报国”“众志成城”“天下兴亡”“守望相助”“宁死不屈”等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关键词,并据此设计了“革命实践与文化基因”对照调研表,让后续考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这份表格也成为队员们穿梭于历史烟云中的“解码器”。
▲图为实践队员抵达纪念馆。王迎俏 供图
文物中的共鸣:双脉融合显真章
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红色场馆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度结合、相互激荡的无声证言。这种根植于民族血脉深处的内在一致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被亿万人民真心认同的文化密码。步入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实践队员们化身敏锐的观察者与严谨的记录者,细致考察每一件展品、每一份文献,运用预设调研框架进行深度解读。泛黄的作战日志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批注跃然眼前,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观何其神似;一件件朴素的支前农具上,“守望相助”的深刻字迹清晰可见,正是中华传统集体主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思想在革命烽火中完美融合的生动写照。队员们对照调研表,认真记录着这些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点。
▲图为纪念馆旧址标志。刘瑞宁 供图
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红色场馆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深度结合、相互激荡的无声证言。这种根植于民族血脉深处的内在一致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被亿万人民真心认同的文化密码。
静静陈列的文物早已超越了历史见证者的身份,成为激活“双脉”融合力量的钥匙。当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新时代碰撞交融,必将持续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精神合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动能。这份根植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密码,正指引着人们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前行,让红色基因与文化根脉共同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生生不息,向光而行。(通讯员 王迎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梦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