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周乐谣)7月15日至17日,兰州理工大学的“普润阡陌”实践队深入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围绕“语连藏汉情,推普促振兴”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与志愿服务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推广普通话来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
天祝藏族自治县,一个拥有丰富藏族文化的地方,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但语言的差异有时成为了发展的障碍。实践队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普通话的推广,打破语言壁垒,让更多的藏族同胞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享受教育、就业等多方面的便利,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7月15日,实践队到达了石门镇政府,与书记进行此次活动的对接,活动顺利进行。
图为“普润阡陌”实践队在向老人们宣传普通话
实践队首先在活动室里与广大老年人群体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互动,教他们学习一些生活中的日常用语,让他们在看病就医,乘坐交通工具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避免因语言差异而导致误解,提升老年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活自主性,让他们更有成就感。接着实践队在石门镇书记的陪同下,入户进行推普,以唠嗑聊家常的形式向他们宣传普通话,气氛很融洽。
图为“普润阡陌”实践队队员在与老人们互动
当地的农民爷爷为实践队宣传和讲解了当地的菜籽,他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饱含深情地讲述着土地与种子的故事,这生动的一幕,正是推广普通话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缩影,让实践队深刻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和乡村振兴的希望。他说过去天祝的菜籽虽好,却常因农民方言浓重,难以与外地收购商精准沟通品质、价格。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藏族年轻人已经可以用普通话与外界交流了。他们可以通过普通话结识加工企业,合作建起菜籽榨油作坊,延伸产业链。普通话将会让天祝的农民不再局限于“一亩三分地”的认知,而是更主动地对接外部资源,从“会种地”向“会经营”转变,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让先进技术走进来,让乡亲们在产业兴旺、技能提升、观念更新中,真正地触摸到乡村振兴的温度与希望。展望着天祝农业未来的发展,实践队深知:说好普通话,不仅是打破交流障碍的钥匙,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隐形桥梁”。
图为农民爷爷为实践队介绍当地菜籽
让实践队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地老人讲述的红西路军在天祝的故事:杨文局负伤后,是天祝人民用青稞面、酥油茶悄悄照料,用藏语、汉语夹杂的话语传递着温暖与信任……这段跨越语言的军民情谊,如今在推广普通话的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红色故事能被更清晰地讲述,普通话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天祝的红色记忆里,藏着军民同心的密码,藏着当地人血脉中的坚韧与善良。
7月17日上午,实践队参观了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馆内展示了藏族和土族的服饰、藏族的婚礼、特色节日等等。这次参观让实践队深刻地认识到,天祝的发展是各民族长期团结协作的结果。历史证明,民族团结是地区进步的基石,这一传统需代代传承,为当下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图为“普润阡陌”实践队参观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
从红色故事的传承到特色产业的兴旺,推广普通话在天祝的实践证明:它不仅是语言的互通,更是情感的共鸣、资源的流动、发展的赋能。在此次实践活动中,不仅看到了普通话在当地的普及和应用,更见证了红色文化与推普工作的完美融合,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天祝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乡村振兴的步伐将会更加坚定有力!“普润阡陌”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都为能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而感到无比自豪。
(通讯员:周乐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乐谣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