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青年学子沪杭甬“红色行”,首度联袂上海共谱传承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02 23: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佳欣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杨佳琪 李佳欣)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沪甬两地的红色纽带愈发紧密。宁波大学“烽火再燃・青力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于今年7月底奔赴上海,与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七师分会、浦东分会、浙东分会首次合作,开启新一轮革命后代口述历史采集等工作,守护红色传承。

七师分会:搭建对话桥梁,助力青年触碰历史

得知学子们希望通过口述史记录抗战故事,七师分会率先勇担“桥梁”之责,积极搭建起沪甬抗战记忆对话平台。小队甫抵上海当日,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监事、七师分会会员陶云老师(陶家齐后代)作为采访对象,主动协调各方资源,为小队免费提供宽敞明亮的会议室作为采访场地。在这温馨庄重的场地里,小队成员与张涛(张有利、丁平后代)、陈明(陈达云后代)、马元权(马长炎、卢前玉后代)、马红南(马景三后代)、张黎光(盛慕莱后代)等八位革命后代促膝长谈。他们来自宁波或扎根上海,结合记忆与史料,讲述着父辈们在沪甬两地英勇抗战的事迹,让青年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张涛 陈明老师的合影。通讯员 方涛 摄

浙东分会:挖掘本地资料,串联区域抗战脉络

在七师分会搭建的对话平台基础上,浙东分会进一步发挥本地历史资源优势,为小队牵线更多与浙东抗战紧密相关的采访对象,深度串联起沪甬区域抗战脉络。分会联络的丁芃(丁公量、余也萍后代)、戚南强(戚铭渠后代)、谭大骏(谭启龙后代)、毛之价(毛契农后代)、王幼云(王仲良后代)、虞建华(虞天石后代)等多位浙东抗战根据地亲历者后代,覆盖了浙东抗战的多个关键场景——从根据地艰难开辟,到敌后情报网络形成与运作;从抗战胜利后奉命北撤的艰难险阻,到战士们的家国情怀与坚定信仰,每一段回忆都与沪甬两地的抗战历史深度交织。访谈过程中,前辈们温暖的话语如“谢谢你们愿意听”等,体现了对青年传承历史行动的支持与鼓励。除送水果、蛋糕、书籍、照片等礼物外,浙东分会的虞建华老师得知后续成果转化资金窘迫,坚持捐赠一万元助力青年学子的寻史之路,更彰显了沪甬两地携手传承红色基因的深厚情谊。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受访人丁芃老师拍摄的照片。通讯员 方涛 摄

浦东分会:开启起源窗口,传承新四军精神

浦东分会为小队打开了追溯历史源头的重要窗口,从新四军精神的传承视角,丰富了沪甬两地抗战记忆的内涵。浦东分会成员张如曼老师的父辈,曾亲历新四军南渡浙东开辟抗日根据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她深情回忆父亲常说的话:“热爱祖国,依靠人民,永远跟共产党走。”这句朴实的话语,既揭示了新四军不断壮大的根本原因,也生动展现了新四军精神如何在沪甬两地生根发芽、代代相传,让青年学子对两地红色传承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受访人张如曼老师的合影。通讯员 方涛 摄

数据见证实践:历史接力永不停歇

据统计,今年“烽火再燃・青力传承”社会实践小队已完成43位抗日老兵及后代的采访,累计访谈视频近4000分钟。自2019年开启后,至今累计采访人数突破120位。这些数字背后,是以研究会为桥、青年为舟、老兵为灯塔的生动实践,是沪甬两地携手传承抗战历史的坚实见证。

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时刻,宁波大学“烽火再燃・青力传承”小队与上海三个分会的沪甬双向奔赴,是“青年寻史”与“历史传薪”的深刻共鸣,更是沪甬两地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激励着更多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通讯员 杨佳琪 李佳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欣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