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余波 杨邹宇浩 张春梅 黄梦玲)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与民生工程价值,7月22日,四川轻化工大学“向未来”实践团赴自贡市板桥镇农历村,以“历史文脉守护”与“水利民生保障”为主线,开展实地调研。团队聚焦刘本祠、木桥沟水库两处市级非遗及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文献考证、实地勘测与口述史访谈,探索文化遗产活化路径与水利工程普惠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与科技智慧。
上午9时,实践团首站抵达明代古建筑刘本祠。该建筑为富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2009年升格为自贡市文物保护单位。负责管理祠堂的村妇联主席指着梁柱上的纹路介绍:“整座祠堂的木料都是当年贵州百姓千里迢迢运来的,光水运就走了三个月,祠堂除牌位定期修缮外,主体结构经400余年仍巍然屹立。
图为刘本祠前合照
据《贵州通志》及地方志记载,刘本为富顺县板桥人,23岁中进士,曾任刑部要职及贵州提刑按察司副史等职。在黔任职期间,其治狱严谨,多有惠政。任中,适逢贵州天旱,饥荒惨重,刘本极力在四川调运粮食拯救,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嘉靖《贵州通志》对其评价:“刘本,成化间任佥事,持正不阿,恬退贞洁。”刘本去世后,贵州人感念其恩德,不但护送他的灵柩回归四川,而且预先在贵州造好房架,送抵刘本老家,立祠以报,成就一段跨越地域的佳话。队员张同学表示:“刘本从地方官员到‘跨省精神图腾’的演变,印证了清廉文化的穿透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刘本祠
据了解,这座非遗建筑平时不对外开放,仅在清明宗亲会或研学活动时有限开放。随后实践团赴王湾村“龟蛇山”参观刘本夫妇墓,此墓是富顺县著名的“八大名坟”之一,并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湾村负责人于墓前详细介绍刘本的生平事迹,使他的精神如同穿越历史长河般得以延续,其秉持的“廉洁”美德不断激励着后代。通过这种方式,旨在传承和弘扬刘本所代表的“勤政、廉政、惠政、忠国爱民”的高尚品质。
午后,实践团队前往木桥沟水库进行考察。与刘本祠同样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木桥沟水库,正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一方人民。站在50米高的重力石拱坝上,可俯瞰160平方公里集雨区汇聚的碧波,3017万立方米总库容的水体如蓝宝石镶嵌山间。这座气势恢宏的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该县最大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水库前合照
陪同调研的水库管理人员介绍,该水库不仅是近60万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如同板桥镇的生命线一般,而且在防洪、灌溉及余水发电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主河段长达29.5公里的管理范围,有效地保障了富顺县城及其周边五个乡镇的民生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水库
刘本祠与木桥沟水库构成乡村发展的“文化-物质”双轮驱动——前者以清廉文化凝聚精神认同,后者以基础设施夯实民生根基。返程途中,队员凝视暮色中的祠堂与水库剪影,队长感慨:“历史文脉是乡村的‘根’,水利工程是‘脉’,唯有根脉相连,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
撰文 | 余波
图片 | 张春梅
审核 | 舒芳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余波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