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之光点亮童心,让薪火之脉扎根乡野

发布时间:2025-08-01 20: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莹   阅读 71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6日讯(通讯员谭建容 勾兴敏)7月6日,六盘水师范学院数字童舟·黔行守护实践队的队员们带着满腔热忱,踏上了前往六盘水市钟山区南开乡合兴村的路。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就此拉开序幕,这支年轻的队伍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探究新媒体对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影响,让红色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用专业力量为乡村儿童的精神成长搭起一座温暖的桥梁。

初抵合兴村:走访农家,触摸留守儿童的真实世界

抵达合兴村村委会时,队员们首先与村干部陈引展开了深入交流。陈引的话语里满是对村里孩子的牵挂:“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不少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靠种烟草维持生计。这些娃懂事早,但接触外界的机会少,对手机、电脑这些新媒体设备很陌生,更别说通过网络了解红色文化了。”在村委会的协助下,实践队拿到了留守儿童的名单和基本资料,一场充满温度的走访就此开始。

在陈引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了陈殿会和陈静琦两姐妹的家。起初,两姐妹较为害羞。队员们没有急于展开调研,而是先陪爷爷奶奶唠起了家常,从庄稼收成聊到孩子的日常。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院子里,祖孙俩的笑声渐渐融化了距离感,姐妹俩也慢慢从奶奶身后探出头来。当队员们拿出画笔和绘本时,陈殿会终于小声说了句:“会画小花。”这个小小的突破口,让队员们欣喜不已。填写问卷时,队员们才发现,姐妹俩几乎没接触过手机、电脑,不仅对抖音、微信等新媒体一无所知,连“红军”“长征”这些红色关键词也十分陌生。那一刻,队员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此次实践的意义——他们不仅是调研者,更应是知识的传递者。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陈殿会姐妹讲解红色文化知识的场景 勾兴敏 摄

下午的走访中,十个孩子的家留下了队员们的足迹。起初还有些拘谨的孩子们,很快就被队员们带来的红色小故事吸引。当听到“小萝卜头”在狱中仍坚持学习时,12岁的刘华章睁大眼睛问:“他真的那么勇敢吗?”队员们顺势拿出提前准备的红色绘本,一边陪孩子们阅读,一边讲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孩子们的热情超出了预期,甚至主动带着队员们去下一户小伙伴家,清脆的笑声洒满了乡间小路。

图为实践队队员引导孩子们填写问卷 勾兴敏 摄

情系合心小学:让红色文化住进孩子心里

7月7日,实践队来到合兴村合心小学。在与夏虎营老师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一个现实:部分留守儿童因需要与父母视频通话而接触手机,但缺乏引导的使用让他们容易被碎片化信息吸引,对红色教育活动兴趣不高。“不是孩子们不爱学,是教学的方式需要更贴近他们的世界。”夏虎营老师的话点醒了队员们。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夏虎营老师 勾兴敏 摄

当天,队员们在教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课堂。PPT里,革命先烈的故事配上生动的动画;视频中,长征路上的艰辛与信念被娓娓道来。课后的“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环节里,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下心里话:“谢谢你们让乡村孩子们有饭吃、有学上”“要好好学习,像你们一样勇敢”。当陈殿会小声念出自己的信时,声音虽轻,却让队员们看到了两天来的变化——那个起初害羞到不敢说话的小姑娘,已经能勇敢表达内心的敬意。

图为陈殿会读信的情景 勾兴敏 摄

实践队深入独山村关爱留守儿童并开展红色教育

7月8日中午,实践队抵达独山村后,首先前往独山村居委会,与负责人刘汤勇进行了对接。在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村里留守儿童的情况。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村里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孩子的父母选择回到家乡就业,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所减少,家庭团聚的温暖重新回到孩子们身边。

7月9日,在刘汤勇的带领下,实践队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为后续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和教育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

图为实践队跟随独山村居委会负责人刘汤勇入户调查的场景 周蓉 摄

7月10日,在居委会的大力帮助下,二十几名孩子齐聚居委会。实践队向孩子们讲述了贵州“黄金十年”的发展成就,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国家对青少年的关心和厚爱,直观感受贵州的发展现状。同时,实践队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了生动有趣的教育知识宣讲活动,引导孩子们在学习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图为实践队队员宣讲贵州“黄金十年的发展成就的场景 谭建容 摄

活动中,实践队还组织留守儿童撰写“给革命先烈的一封信”,并邀请孩子们朗读自己的信件,稚嫩的声音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感恩之情。活动结束后,实践队为孩子们发放了学习用品作为奖励,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传承文化基因。

图为小朋友认真听知识的场景 李佳乐 摄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实践队继续进行入户调查,重点了解孩子们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与孩子们和家长的深入交流,实践队发现,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但也需要正确引导。而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孩子们对革命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以微光汇聚温暖,让优秀基因代代传

七天的实践,队员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数据,更装满了孩子们的脸庞:有陈殿会姐妹从怯懦到绽放的笑容,有刘华章追问问题时的认真,有陈懿培对“温暖”的朴素理解。这些细节让大家明白,留守儿童的世界里,不是缺乏对知识的渴望,而是需要有人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合兴村和独山村的留守儿童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也让他们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在心中种下了爱国爱乡的种子。实践队表示,将持续关注合兴村和独山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媒体是时代的工具,文化是民族的根脉。当两者相遇,再加上一份真诚的陪伴,便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力量的种子。实践仍在继续,队员们知道,他们播下的不仅是文化的火种,更是对成长的期待——期待这些乡村的孩子能在知识的滋养下,既守护好心中的纯真,也拥有望向远方的勇气。而这段旅程给予队员们的,早已超越了实践本身: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他们也被孩子们的真诚治愈,更深刻地理解了“三下乡”三个字的重量——那是青春与土地的对话,是责任与成长的共鸣。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独山村孩子们的合影 独山村村委会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