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大灵山的茶垄间还氤氲着薄雾。黄山学院“永益农”皖南乡村振兴服务团的成员已穿行在青石板路上。他们时而驻足,用手机细致拍摄一块块饱经风霜的标识牌;时而俯身,与采茶的老人轻声交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当地特有的文化词汇——这并非寻常的乡村旅行,而是一场融合了外语专长与AI科技的“三下乡”振兴实践。
图为服务团出发前合影
图为服务团成员实践调研过程
锚定痛点:当古村遇见世界,语言何以架桥?
大灵山,这片镶嵌在皖南山水间的璞玉,刚刚获评“2024长三角慢生活旅游最佳体验目的地”。古法酿酒、非遗手作在此代代相传,厚重的徽文化底蕴与黄山市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宏图交相辉映。然而,当服务团首次深入调研,一个关键瓶颈浮出水面:面向国际游客的传播严重滞后。
“仅有的几个有外文翻译的标识牌错误很多,景区导览手册也仅有中文版本,”团队负责人杨玉璐指着手中的调研报告说,“好山好水好故事,却难以被世界‘听懂’。”缺乏系统化的多语种传播体系,让大灵山的文化魅力如同深藏匣中的明珠,难以在国际文旅版图上绽放应有的光彩。团队迅速达成共识:破解语言障碍,打通文化经脉,是助力大灵山走向世界的首块基石。
图为服务团成员工作瞬间
图为服务团成员工作瞬间
外语为桥:方寸标识牌,联通大世界
服务团迅速化身“乡村翻译官”,一场标识牌的“焕新行动”在大灵山悄然展开。团队成员深知,翻译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化的深度转译。他们查阅典籍,请教乡贤,逐字推敲那些承载着地方记忆的独特表达。
“比如‘古树祈福’,若直译便失了意境,”英语专业的戚玉璇展示他们的巧思,“我们译为‘Blessing at Ancient Trees’,既准确传递祈福行为,又用‘Ancient’点出古树承载的悠远时光。” 对于“农耕古道”这类富含历史信息的词汇,他们舍弃冗长解释,译为直观的“Ancient Farming Path”,让外国游客一目了然。
村民老张看着家门口新立的双语标识牌感慨:“以前老外来了,常对着牌牌比划,急得直挠头。这下好了,咱大灵山的故事,也能飘洋过海喽!”一块块小小的标识牌,正成为大灵山无声的文化大使。
图为服务团成员拍摄记录双语标识牌
图为服务团成员体验大灵山实践
图为大灵山当地村民留影
AI添翼:数字科技,让徽风皖韵“活”起来
语言壁垒初步打通,如何让大灵山的文化魅力以更灵动、更现代的方式触达全球?服务团亮出“第二引擎”——人工智能。
团队原创的“双语文旅数字人——灵宝”,这个融合了大灵山茶韵、徽派建筑等元素的虚拟形象,在精心制作的宣传片中,用流利中英文娓娓道来古村的前世今生。“我们运用AI生成技术,赋予‘灵宝’生动的表情与自然的语音,”技术组刘玲玲介绍,“她像一位永不打烊的云端向导,能通过社交媒体持续向全球讲述大灵山的魅力。”宣传片在大灵山旅游度假区播放时,游客纷纷驻足:“这动画人物讲得真清楚!连酿酒的老手艺都听明白了!”
图为服务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工作交流
图为数字人宣传片成果封面
智汇乡土:青春实践的双向滋养
七天的扎根实践,对服务团成员而言,远非一次单向的知识输出,更是心灵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他们反复观摩竹编老师傅操作,亲身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英语专业的王琴感叹,“只有双手做过这些,才能真正理解并翻译出那份匠心传承的温度。”
团队的努力如涓涓细流,正悄然改变着大灵山的文旅面貌。一位民宿经营者反馈:“你们做的双语明信片,客人特别喜欢!”大灵山景区负责人更看到了长远价值:“服务团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打开了我们国际化传播的思路,科技赋能文旅,潜力无限!”
图为当地村民于大灵山合影留念
图为服务团成员品尝灵山酒酿
步履不停:智汇星火点亮振兴征途
当月光洒满徽州古村落,“永益农”服务团的灯下讨论依然热烈。标识系统的优化方案、数字人“灵宝”的后续升级计划、多语种文化数据库的构建蓝图……他们深知,一次“三下乡”的结束,恰是长久赋能的开端。
“AI与外语,是工具,更是桥梁,”指导老师秦雪燕在总结中目光灼灼,“我们渴望看见,这座由青春智慧架设的桥梁,能让大灵山乃至更多皖南乡村,更自信地站在世界面前,让积淀千年的徽风皖韵,在新时代焕发出夺目的国际光彩。”
从方寸之间的精准译笔到虚实交融的数字图景,这群青年学子以专业为犁,以科技为种,深耕于乡村振兴的沃土。他们播下的不仅是沟通的种子,更是文化自信的星火——当每一座沉睡的乡村宝藏被世界“听懂”与“看见”,便是对振兴之路最嘹亮的青春回响。
图为服务团成员于大灵山合影留念
图为服务团成员于大灵山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