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金融强国”战略部署,引导青年学子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服务实体经济的生动场景中书写青春答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第三届“金融报国”专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2025年暑期围绕“胸怀‘国之大者’,矢志金融报国”核心主题、聚焦“金融支持企业出海”重点方向火热展开。
7月28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实践团队走进上海农商银行(总行),围绕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通过金融手段解决现实问题,进行了实地访谈,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金融如何成为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出海”的生态动力。
▲图为上海农商银行(总行)大楼
本次调研聚焦上海本土金融产品对中小涉农企业出海路径的支持机制,充分体现高校实践视角中的时代性、问题导向性与产业理解力。区别于传统宏观政策层面的泛泛而谈,实践团队选取了上海农商银行“鑫易跨境”业务产品作为切入口,通过面对面访谈的方式,系统了解了银行在技术流程优化、产品机制创新及政银保协同等方面的落地路径。
针对实践团队在调研前提出“中小企业出海最大挑战是什么”的问题,实践团队在座谈过程中认识到:“挑战不是单一的,往往是‘融资难、关税高、合规风险大’叠加形成的链条障碍。”并且,上海农商银行近年来在产品机制和生态协同上下了不少功夫。以“鑫易跨境”为例,银行在原有的流程上,还主动对接其他市属风控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有效压缩了通关审批时间。
通过调研,团队了解到,“鑫易跨境”产品在跨境支付、审批流程、结算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优势。该产品聚焦高频小额、轻资产企业,采用系统自动识别、线上审批、区块链追踪等技术,实现了涉农类活体种苗类企业从线上申请到资金到位能够“一日完成”,有效解决了“种子出口易坏、审批缓慢影响成活率”等实际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实践团队看到银行通过引入出口信用保险和政府风险补偿机制,构建了‘银行+政府+担保机构’三位一体的合作网络。这一模式为风险容忍度低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更稳健的保障路径,同时也拓宽了银行服务的边界。
本次社会实践项目的另一个重要亮点在于,高校学生以参与者身份深入企业一线,不仅理解产品机制,更主动提出创新建议。座谈时双方也对高校在人才供给和数字能力方面的优势表达积极态度,认为复合型金融人才正是新兴金融服务所需的重要支撑。
同时,调研也引发了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除了传统金融知识,跨境金融场景对语言能力、数字素养、全球政策理解等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为高校金融教育提供新的启示:人才培养需面向实际场景,强调跨学科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出海需要。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实践团队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收获颇丰,调研小队中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保险精算实验班的同学表示,银行以鲜活的企业案例和时事要闻为引,令我真切感受到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的巨大力量。同学院学习金融学专业的同学说,作为金融学子,未来我们也应该和上海农商银行一样,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努力让金融充满温度,向上奋进,向下扎根。
▲图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实践团队在会后积极讨论与会内容
此次调研不仅是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落实,更是青年学生以所学专业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缩影。在政策推动与市场驱动共同作用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正迈入生态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而高校社会实践恰恰为青年力量提供了理解经济、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未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实践团队还将继续追踪调研成果的落地反馈,力求以“知识播种”为出发点,以“牢固树立金融报国远大理想,奋力书写金融强国青春篇章”为理念,推动金融生态系统更具韧性与温度。(作者:吴欣怡)
▲图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实践团队访谈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戴舜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