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学子用行动书写夏日温暖:青春助残,非遗传情

发布时间:2025-08-01 17: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荟翰 王恩欣 艾钊丽   阅读 2.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夏日流火,热浪涌动,却挡不住青春奉献的脚步。近日,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遗”启助残服务团怀揣热忱,走进聊城市东昌府区如康家园、万达广场等地,开展“‘遗’启助残,以爱传情”系列活动。志愿者们以非遗为桥梁、以爱心为纽带,让青年担当在助残实践中绽放光彩,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纸浆绘梦:指尖艺术点亮童心

“纸艺童心,浆绘梦想”活动在御苑社区如康家园开展。活动现场,志愿者们以亲和的态度与特殊儿童沟通,通过“一步一演示、一步一讲解”的方式,细致教授色彩调和以及图案粘技巧。

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创作,小小的手掌在纸浆和颜料间忙碌,五彩的纸浆在画板上慢慢勾勒出稚嫩却鲜活的图案——有的是一轮弯弯的月亮,有的是几朵绽放的小花,还有的是一群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专注的神情,偶尔遇到难题时会抬头望向志愿者寻求帮助,得到回应后又立刻埋头继续,现场氛围温馨而融洽。

▲图为志愿者指导孩子制作纸浆画

葫艺传技:非遗雕刻“雕”出希望

葫芦雕刻技艺培训专场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如康家园举行,43名特殊儿童参与其中,此次活动聚焦非遗技艺传承与特殊儿童能力培养,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的同时提升动手与创造能力。

志愿者首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解葫芦雕刻的历史渊源,同时介绍了其艺术价值,如雕刻图案所蕴含的文化寓意等。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服务团创新培训形式,将复杂的雕刻刀工改为更易上手的葫芦彩绘,以便孩子们更好地参与和发挥。两个小时后,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彩绘葫芦诞生:有的绘着花鸟,有的题着短句,有的把家人的笑脸画了上去。这些作品不仅让葫芦雕刻这一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特殊儿童的手中焕发新生,更提升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为未来就业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趣玩互动:童真时光里传递温暖

“七彩趣玩,点亮童眸”活动设置捏太空泥与“眼疾手快”游戏两个环节。在捏太空泥环节,志愿者拆解揉、捏、粘等基础技法,分步讲解操作要点。在孩子们动手制作过程中,志愿者在旁指导,协助挑选颜色、塑造造型,并鼓励自由想象与创意尝试,最终产出了一批充满童趣的作品。

“眼疾手快”游戏环节有效调动了现场气氛。在轻快音乐的带动下,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热身,随后志愿者以“摸眉毛”“摸下巴”“摸零食”等趣味指令开展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在带来欢乐的同时,锻炼了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激发了创造力。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一起捏制太空泥

爱心义卖:作品传情 爱心接力

在义卖活动现场,残障人士制作的面塑、彩绘葫芦等作品引人注目,展现非遗文化的蓬勃活力。志愿者热情地为市民介绍现场作品:钻石画以精细工艺呈现多样图案,彩绘葫芦因颜料晕染形成独特纹理,纸浆画则凭借特殊材质营造出强烈立体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残障创作者的创意,更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每件作品背后都有特殊的故事:有的创作者克服身体障碍,反复打磨作品细节,用坚韧诠释对生活的热爱;有的创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让普通的材料成为传递温暖的载体。这些故事让市民们看到:残障人士不仅拥有创作的才华,更有着对生活的执着与向往。

在活动现场的非遗展示区,各类传统工艺品与残障人士的巧思碰撞出别样火花。其中,听障人士孟女士的非遗面塑创作成为了焦点。她通过搓、揉、捏、压等手法快速塑造出面塑主体轮廓,再用小工具细致地雕琢眉眼、服饰等细节,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栩栩如生的生肖造型,比例协调、神态生动;葫芦雕刻中,孟女士以刀为笔,在葫芦表面勾勒图案,通过阴刻、阳刻等技法层层雕琢,呈现出线条流畅、寓意吉祥的作品。

市民李先生在现场下单后表示被创作者的专注打动,认为这样的消费比购买普通礼物更有意义。此次义卖活动不仅为残障人士搭建了展示能力的平台,让他们在作品被认可的过程中收获自信与成就感,更让市民通过接触非遗作品、倾听创作故事,打破了对残障群体的刻板印象。

“遗”启助残服务团将持续深耕“1 + N”志愿服务模式,联动更多社会力量,推动非遗传承与助残事业深度融合,为残障群体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为他们编织更多逐梦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荟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