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学院赴生态园“非遗筑梦”突击队:当千年文脉遇上数字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01 16: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浩 黄哲 何晶莹 黄文琛   阅读 7.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盛夏,广东科技学院赴生态园“非遗筑梦”突击队在东莞市松山湖生态园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特色实践活动。从指尖跃动的代码到指尖缠绕的纸浆,从现代科技启蒙到千年技艺传承,这支由17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队伍用创新形式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社区青少年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文化科技盛宴。

图为生态园”多彩科普课堂“之”小候鸟“公益暑期课堂合影

非遗工坊探秘——在指尖触摸文明温度

7月中旬,实践重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古法造纸课堂上,孩子们将废旧纸张浸泡打浆后,用竹帘捞起第一张手工纸。“原来废纸还能变成艺术品!"学生书朗创作的纸张被制成贺卡带走。随后的绣球灯笼制作更显匠心,从汉代宫廷起源到壮族婚俗演变,孩子们在完成了20余盏承载祝福的灯笼。当LED灯带亮起时,四年级的小温认真地说:"我要把这个绣球灯笼挂在我床头"

图为古法香牌制作现场

编程奇遇记——用代码书写童趣科技

7月下旬,在编程课堂上,"非遗筑梦"突击队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通过《定时炸弹》倒计时挑战、《感应门》逻辑训练、编程控制信号灯和智能风扇等项目,20余名小学生初次接触Scratch图形化编程与micro:bit硬件编程。四年级的小温兴奋地展示着自己设计的"彩虹炸弹":"老师说每行代码都是魔法,你看它真的会变颜色!"更具创意的是"信号灯交响曲"环节,孩子们自主设计的红绿灯系统不仅能模拟交通规则,还能根据预设模式切换紧急闪烁状态。

图为老师指导学生输入编程代码

双向奔赴的成长课堂

值得关注的是,实践活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科技素养的双向培育。在非遗体验中,大学生志愿者创新采用"理论指导+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在编程教学中,少儿编程启蒙让孩子们感受科技力量。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激发青少年创造力,也让参与实践的队员们深有感触:"教孩子们用代码实现非遗图案动态变化时,突然理解了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图为老师与学生在旋转木马编程课后的合影

结业展示当天,听指令的台灯在桌上变换,会呼吸的纸灯笼在展厅轻轻摇曳。这些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成果,正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载体。正如带队教师所言:"当我们用现代科技激活传统基因,就是在为孩子们种下一颗既懂匠心又具匠心的种子,这或许就是新时代非遗传承最美的模样,我们不是在抢救非遗,而是在帮它们长出新的根——老祖宗的智慧就像宣纸,看着柔软,其实韧得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