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推普润心田,筑梦育人向远方——广东艺术职业学院资助下乡行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8-01 16: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春娣 梁舒婷 唐思如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这一重要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资助以及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5年“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的通知》相关要求,“心心向农”宣讲团于7月10日奔赴韶关乐昌月坵村开展“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以及“推广普通话”活动。宣讲团通过课堂宣讲、摆摊设点、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传递国家资助政策和推广普通话,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学子架起求学的通途,将教育帮扶的温暖与力量传递到他们身边。

多方共商资助宣讲,深入村居倾听民声

图为与工作人员商讨宣讲细节

活动筹备阶段,“心心向农”宣讲团积极与乐昌市团委、乐昌街道团工委、月坵村村民居委会深入交流关于国家资助政策宣讲细节与工作安排。

期间,宣讲团有幸拜访到了乐昌河南小学沈老师。沈老师热情接待,结合自身从教经历,向队员们讲述了村里的教育变迁。他叮嘱大家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坚持学习、实现自我价值,还特别提到助学贷款政策对不少困难家庭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图为宣讲团拜访沈老师

筹备间隙,宣讲团成员参观了月坵村农俗博物馆,了解当地文化历史。馆内虽不大,却藏有大量承载乡村记忆的老物件,从锈迹的农耕工具、古朴的生活用品,到泛黄的老照片、珍贵的文献,每一件都诉说着时代变迁。此次参观加深了成员对月坵村历史文化的了解,感受了乡村发展的活力,更坚定了助力乡村教育的决心。

图为宣讲团参观博物馆

政策宣讲进课堂,摆摊答疑暖人心

国家资助政策宣讲课如期举行。宣讲团成员高芷颖结合乡村学子需求,用通俗语言解读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及申请流程、还款事项等关键环节,确保同学们易懂能用。

两位曾获助学金的宣讲团成员分享成长经历,讲述政策如何助其解决经济困难、完成学业,引发共鸣,让同学们感受政策温暖,激励乡村学子逐梦。

图为宣讲团成员讲解资助政策

宣讲团在各宣传点开展沉浸式咨询服务,向村民递发手册,详细讲解资助政策,包括助学贷款利率、额度,助学金申请条件、评审流程及还款、续贷等细节。对年老、视力不佳的村民,队员逐字念读手册并举例说明,确保其清晰了解。同时派发问卷和资料方便查阅,让资助政策深入人心,提高知晓度和普及度。

图为宣讲团摆摊讲解资助政策

政策关怀深落地,精准传递入民心

宣讲结束后,宣讲团将关怀落到实处:为村里困难学生发放了慰问品,还走访了部分困难学生家庭。队员们与学生亲切交流,详细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讲解个性化资助政策,并鼓励学生正视困难、努力学习。从摆摊宣传点到教室再到家庭,政策关怀随着脚步的丈量实现了精准传递。

图为宣讲团走访、慰问部分困难家庭

普及规范普通话,知识赋能月坵村

当资助下乡的暖流浸润月坵村的土地,知识赋能的种子正悄然发芽。此次月坵村普通话推广行动中,宣讲团成员高芷颖先讲解普通话的由来与意义,强调其作为通用语言的交流作用,及在保留方言文化基础上增强民族凝聚力、赋能发展的价值。

随后开展基础训练:通过口部操、气息练习提升发音能力;选取正能量词汇及易读错字词教学,纠正发音问题;借助绕口令和文稿学习朗读技巧,全程贯穿即时实践,现场纠错巩固。

资助下乡为乡村发展注入动力,而语言则是让这份动力持续运转的“润滑剂”。此次行动为不同年龄段同学提供系统指导,搭建沟通桥梁。

图为同学练习普通话

结语

此次“助学推普”行动虽已画上句点,但那些曾用心播撒的种子,早已在时光里悄悄扎根。政策的暖阳照亮了乡村学子的求学路,标准的普通话搭建起沟通世界的桥。教育帮扶从不是一时之举,而是持续传递的温暖接力。愿这份关怀化作翅膀,让每个怀揣梦想的孩子都能无畏前行;愿每一声清晰的普通话里,都藏着走向更远未来的力量。乡村教育振兴的路上,“心心向农”宣讲团始终在场,让“不让一个学生失学”的承诺,在一次次行动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通讯员:梁春娣 梁舒婷 唐思如

供稿:百千万突击队心心向农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春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