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红色支教·数润夏蔚”实践团奔赴山东省夏蔚镇第二初级中学,开展支教活动用科普筑梦点亮乡村学子科学之光

发布时间:2025-08-01 15: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广涛 孙静 柴宇凡   阅读 3.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王广涛、孙静) 7月19日至31日,临沂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红数志愿先锋队组建“红色支教·数润夏蔚”实践团奔赴山东省临沂市夏蔚镇第二初级中学,开展支教活动。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趣味科学课程,为乡村孩子带来奇妙体验,激发科学探索热情,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实践团围绕宇宙、物理、化学等领域,设计“童心绘星图:太阳系的奇妙之旅”“萤火流星雨”“糖水彩虹塔”“彩虹泡泡龙”四大科普活动,把深奥知识转化为趣味互动。

图为学生观察萤火流星雨实验现象。 王俊婷 供图

“萤火流星雨”活动中,学生将维生素B2片溶解于矿泉水,强光手电照射下,黑暗中瞬间涌现细碎光点,如微缩流星缓缓流动。“哇,真的像天上的流星!”孩子们惊呼围拢,眼睛紧紧盯着这奇妙景象。实践团成员通过讲解生物荧光原理与光的散射知识,从“为什么维生素B2能让水‘发光’”到“真正的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将生物、天文知识融入趣味实验。孩子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观察者、提问者,当理解到“原来生活里的小药片,也能变出宇宙的浪漫”时,他们眼中闪烁的,是对科学融合之美的全新认知。

图为实践团成员展示糖水彩虹塔实验结果。 王俊婷 供图

“糖水彩虹塔”聚焦生活化学,实践团联合榆林学院科普协会引导孩子用白糖、颜料、矿泉水瓶,通过控制糖量调配不同浓度糖水。从“1勺糖和3勺糖溶解后有什么不同”,到“为什么上层颜色浅、下层颜色深”,在搅拌、观察、对比中,孩子们弄懂溶解、密度分层原理。看着自己调出的“彩虹”,他们明白: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藏在一勺糖、一瓶水里能亲手解锁的生活密码。

图为孩子亲手操作彩色泡泡龙成果。 王俊婷 供图

“彩虹泡泡龙”把欢乐与知识融合,用塑料瓶、湿巾、皮筋制作简易装置,沾肥皂水一吹,彩色泡泡长龙涌出。孩子们追逐泡泡时,志愿者讲解表面张力、气压作用的原理,从“为什么湿巾要缠紧瓶口”到“泡泡膜为什么会反光”,把物理知识变成趣味问答。玩耍间,科学不再晦涩,成了指尖触碰的欢乐、眼里捕捉的奇妙,让孩子自发喊出“原来玩也能学科学”。

“童心绘星图:太阳系的奇妙之旅”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变身“宇宙导游”,用生动的PPT展示太阳系八大行星风貌,通过3D打印星球模型,让孩子触摸土星环、感受木星大红斑。从“太阳为什么发光”到“冥王星为什么被‘降级’”,孩子们睁大眼睛追问,在好奇与解答中,构建宇宙认知框架。随后,他们用彩笔在画纸上创作,有的给火星添上“运河”,有的让地球与比邻星“对话”,将对宇宙的憧憬化作斑斓画面,科学的浪漫在笔尖流淌。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学生合照。 王俊婷 供图

此次科普支教,是实践团扎根乡村教育、播撒科学火种的尝试。乡村孩子接触前沿科普资源少,实践团把趣味实验、互动课堂搬进教室,填补了日常教学空白。孩子们追着实践团成员问“下次还能做什么实验”,科学兴趣被有效激发——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让乡村孩子们发现:科学可触摸、有趣味,自己也能成为“小小科学家”。

从乡村教育长远看,科学素养是孩子未来发展的“隐形翅膀”。此次科普活动,帮助孩子们锻炼动手能力,学会用科学思维观察世界。这种思维转变,让他们在后续学习、生活中,更主动探索、更善于思考。这颗热爱科学的种子,或许会在未来某一天,助力他们走出乡村,带着创新底气,走向广阔天地;也可能让他们回归乡土时,用科学视角建设家园,为乡村人才成长、发展注入微小却珍贵的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柴宇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0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