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张昊洋) 七月的亳州,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实践的脚步。2025年7月14日安徽中医药大学 “三下乡” 经典实践团队怀揣对中医药事业的热忱,奔赴享有 “中华药都” 美誉的亳州,深入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为期两天的中药材种苗专项考察活动。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实践团队,成员们带着专业课堂习得的理论知识,渴望在田间地头与实验室中探寻现代科技赋能中药材种苗培育的奥秘,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组培中心里的 “种苗工厂”
踏入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药用植物组培繁育中心,一股清凉的空气夹杂着淡淡的培养基清香扑面而来。与室外的酷暑不同,25℃恒温的厂房内,一排排层架整齐排列,数千个透明玻璃三角瓶整齐码放,瓶中嫩绿的种苗在 LED 植物生长灯下舒展叶片,宛如一座精密运转的 “种苗工厂”。实践团队成员们立刻被这壮观的场景吸引,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观察到的细节。
▲图为恒温空间里的无土栽培种苗/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传统中药材种苗繁育全靠天吃饭,土壤连作障碍、病虫害侵袭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药农。” 讲解员手持一株组培苗向团队介绍,“我们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优质母株上选取 0.5-1 厘米的茎尖分生组织,经过 75% 酒精消毒 30 秒、次氯酸钠溶液浸泡 10 分钟的严格灭菌流程,接种到含有蔗糖、琼脂和多种植物激素的 MS 培养基中,就能实现种苗的脱毒繁育。” 团队成员一边用手机拍摄操作流程,一边在笔记本上标注:“茎尖分生组织病毒含量极低,这是脱毒苗培育的关键。”
在组培苗继代培养区,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种苗转接操作。实践团队成员在无菌操作台前尝试体验,戴着消毒手套的手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将丛生芽分切后接入新培养基。“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对无菌环境要求极高,哪怕一丝污染物进入,都会导致整瓶种苗污染报废。” 讲解员的话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技术操作的严谨性。团队了解到,通过这种技术培育的白术种苗,抗病率较传统种苗提升 60% 以上,亩产可增加 30%;亳菊组培苗开花期整齐度提高,有效成分绿原酸含量提升近 20%。
▲图为技术人员正在对种苗进行操作/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实验室里的 “质量密码”
走进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各类精密仪器映入眼帘:高效液相色谱仪正在检测种苗活性成分,原子吸收光谱仪用于分析培养基矿物质含量,光照培养箱模拟着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种苗生长状态。讲解员向团队展示了种苗质量检测的全流程:“我们从每批种苗中随机抽取样本,检测其病毒携带量、染色体倍性、光合速率等 28 项指标,只有全部达标才能进入下一培育环节。”
团队成员们围在显微镜前,观察着传统种苗与组培种苗的细胞结构差异。“你看这组培苗的根尖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核清晰,而传统种苗的细胞中能看到轻微的病毒颗粒聚集。” 讲解员的讲解让同学们恍然大悟,“这就是组培苗长势更旺、抗逆性更强的微观原因。” 实践团队还了解到,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建立 30 余种中药材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其中亳菊、半夏等 5 种道地药材的组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年产原种种苗突破 1000 万株,在地扩繁能力达 2 亿株,为黄淮海地区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核心种源保障。
▲图为产业情况电子示意图/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示范园中的 “种植革新”
次日清晨,实践团队来到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占地 720 亩的亳药标准化种植和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园。刚进入园区,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正在自动喷淋,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无人机低空掠过监测作物生长,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园内划分成种质资源圃、育种试验区、标准化种植区等多个功能区,种植着亳菊、白芍、丹皮等 20 余种道地药材,绿意盎然的田垄间,几位农户正在进行机械化除草作业。
“过去药农凭经验种植,施肥浇水全靠感觉,现在我们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管理。” 讲解员指着田间的智能终端说,“土壤 pH 值、有机质含量、病虫害情况等数据实时上传平台,系统会自动生成施肥配方和防治方案。” 团队成员们蹲在田埂边,仔细对比传统种植与标准化种植的药材长势。在亳菊种植区,成员们发现标准化种植的植株茎秆更粗壮,分枝均匀,而相邻地块的传统种苗则存在长势参差不齐的情况。
“加入合作社后,公司提供组培种苗和技术指导,成熟后还负责回收,我们只管安心种植。” 正在田间劳作的药农笑着说,“去年我种了 5 亩亳菊,用的就是兴禾的组培苗,亩产比以前提高了 400 多斤,收入多了近两万元!” 实践团队了解到,通过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 产品回收” 的模式,兴禾已带动周边 300 余户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辐射面积超万亩,户均年增收达 3.5 万元,真正实现了 “良种带良法,良法促增收”。
校企共话产业未来
考察最后环节,实践团队与亳州兴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展开座谈交流。负责人介绍,公司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共建 “中药材种苗创新研发中心”,已联合培育出 “兴禾 1 号” 亳菊、“皖芍 3 号” 等优质品种。“种苗是中医药产业的‘芯片’,我们每年投入营收的 15% 用于研发,就是要突破种源‘卡脖子’问题。” 负责人的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图为彩虹试管的药材植株/图注[团队成员张昊洋供图]
此次亳州兴禾种苗考察之行,安徽中医药大学 “三下乡” 经典实践团队不仅见证了现代科技为中药材种植带来的革新,更深刻理解了 “良种先行” 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返程,纷纷表示将把考察所得转化为学习动力,未来用专业知识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相信在产学研协同发力下,亳州道地药材将凭借优质种源优势,在传承创新中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昊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