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子三下乡龙舟鼓点里的传承探究阳江双白旗龙舟基地与周氏非遗匠心

发布时间:2025-08-01 17: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梁洪倪   阅读 1.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广东医学子三下乡|龙舟鼓点里的传承:探秘阳江双白旗龙舟基地与周氏非遗匠心

阳江逆水龙舟,堪称岭南水上民俗的瑰宝,其逆水竞渡的特色在中华龙舟文化版图中独树一帜。它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的“冼夫人时期”,历经岁月沉淀,在明清时期步入鼎盛阶段,从单纯的观赏巡游演变为以竞速为主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并确定了传统龙舟的形状与构造。与其他地区赛龙舟不同,江城的龙舟是逆水竞赛,这对团队合作与力量的考验更为严苛。

2025年7月10日,广东医科大学红锋学生党员实践服务队走进阳江市西岸村,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曾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曾氏双白旗龙舟训练基地,并专程拜访了江城逆水龙舟非遗传承人周氏兄弟,近距离感受这项岭南水上民俗瑰宝的独特魅力。

曾氏双白旗龙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起源可追溯至400余年前,从西岸村“四方单白旗”分支而立,龙庙为沙尾观音堂。2012年,因队员均为曾氏后裔,“双白旗”更名为“曾氏双白旗”,成为阳江唯一单姓命名的龙舟。其旗帜蕴含着独特寓意,白旗源于当地观世音菩萨信仰,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象征;“双白旗”标志则寄托着“统一与团结”的精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代表,曾氏双白旗龙舟以逆水竞渡的特色在中华龙舟文化中占据独特地位,更是“不畏艰难、奋发争先”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曾书记的细致引导下,实践服务队的队员们在曾氏双白旗龙舟训练基地开启了深度探索之旅。队员们近距离参观了基地内不同规格的龙头——分为国标和传统,曾书记为队员详细介绍了传统龙头,其龙头以鹿角造型搭配蓝龙须,主色调或粉或金红,缀以绿、粉等色,威武中见灵动。

(图为传统龙头 摄影周文韬)

介绍完龙头,紧接着曾书记拿出双白旗中的一支为队员们讲述起来。此旗通体白色为主加以粉,绿,红,黄四色流苏为装饰,旗尖为青龙戟,旗放于龙颈处的凹槽中,在龙舟竞渡时,双白旗高高飘扬,十分醒目,成为曾氏双白旗龙舟队的重要标识,让观众和其他队伍能够一眼认出。

(图中曾书记所指为青龙戟 摄影周文韬)

接下来曾书记领着队员们到一面放满奖杯的木柜前,围绕曾氏双白旗过往赛事荣誉展开讲述,手中的奖杯成为生动见证。曾氏双白旗作为阳江极具特色的龙舟队伍,在多年赛事中成绩斐然:2010年江城龙舟锦标赛国标龙舟第一名,2012年,在“阳江端午商会杯”龙舟赛上,荣获国际标准龙舟、阳江传统龙舟冠军,团体总分也位列第一,成为“三冠王”。同时,该队还蝉联了江城区龙舟锦标赛国标龙舟冠军。其获奖经历承载着团队拼搏与传承。

随后,实践服务队拜访了江城逆水龙舟非遗传承人周氏兄弟。周氏兄弟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并围绕周氏逆水龙舟的历史展开了深入讲解。周氏家族与逆水龙舟的羁绊,已延续近百年。从民国时期的周老爷子(周瑞堂)到如今的周氏兄弟(周世赏、周聚),三代人用一生守护着这项技艺的纯粹。周瑞堂年轻时曾是当地有名的“龙舟匠人”,不仅精通龙舟打造,更深谙逆水竞渡的“看水”技巧。他在1950年代带领族人修复了多艘因战乱受损的龙舟,并整理出《逆水龙舟鼓谱》,将“鼓点随水势变”的经验系统化,成为后世传承的核心依据。周氏兄弟自小跟着父亲学手艺,哥哥周振强主攻龙舟木工与雕刻,能仅凭手感判断木材的 “水性”(即木材在水中的稳定性);弟弟周振辉则专注于仪式与鼓法,能从江水的波纹中预判水流变化。两人分工协作,不仅坚守传统技艺,更尝试创新:比如在保留“吞江兽”雕刻的基础上,融入阳江渔民画的色彩元素,让龙舟更具视觉冲击力;与当地学校合作开展“龙舟课堂”,用模型演示逆水行舟的力学原理,让年轻人更易理解。

(图为演示模型 摄影周文韬)

队员们听得入神,忍不住提问:“现在学这门手艺的人还多吗?”周氏兄弟的笑容淡了些,哥哥说:“传统逆水龙舟制作费时费力,年轻人都不肯学。好些年前政府不重视没活干,六七年才有一两条龙舟制作的订单,现在政府重视起来,我们却干不动咯。”如今周氏逆水龙舟虽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现在唯一将手艺传承下来的就只有周氏兄弟和他们的侄子。传统龙舟制作工序繁杂,图纸设计,选材修材,拼接组装,每一个步骤无不需要丰富的经验,耐下性子精心雕琢,正是这样的匠人精神才让周氏逆水龙舟名扬四海。

(周氏兄弟的工作室 摄影周文韬)

医路漫漫,从求学时攻克复杂的医学知识,到未来行医中应对多变的病情,都需要像逆水龙舟那般逆流而上的奋斗精神,需要如同制作逆水龙舟时那般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这次活动不仅为红锋学生党员实践服务队的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让他们深入了解了阳江逆水龙舟这一岭南水上民俗瑰宝,更搭建起了青年群体与古老民俗对话的桥梁,为逆水龙舟的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队员们纷纷表示,会将此次所见所闻所感传递给更多人,积极传播非遗文化,让“赛龙夺锦”的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延续,更会将龙舟精神融入未来的学医、行医之路,为守护生命健康贡献力量,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洪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9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