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周瑶 杨博远)七月的皖西,碧根果的新叶在风中舒展,无人机的螺旋桨划破晨雾。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 “科技兴农,智汇田园”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8日-7月10日深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肥市官亭林海生态农业示范园,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现状与技术落地难题,实地探索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以实际行动响应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
图为团队成员在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影。杨博远供图
实验室里的槐花蜜:5 项检测筑起的信任墙
中国蜜蜂博物馆(安徽馆)的玻璃展柜里,一瓶瓶蜂蜜在灯光下泛着琥珀光泽,标签上 “波美度 42°” 的字样格外醒目。聚蜂堂的技术员正用移液枪抽取蜂蜜样本,实验室的检测仪屏幕上,果糖、葡萄糖、水分含量等数据正逐项跳出。
“洋槐花花期就 15 天,我们只取中间 5 天的蜜。” 技术员举着检测报告解释,“本土蜜蜂采的槐花蜜总带杂味,引进意大利蜂种后,光是调试采蜜流程就花了不少功夫。” 他指着墙上的《采蜜规范》,上面详细记录着 “凌晨 4 点开箱确保蜜蜂空腹出巢”“采回的蜜 24 小时内完成 5 项指标检测” 等条款,“一开始农户不理解,说‘祖祖辈辈养蜂靠经验,哪用得着这么麻烦’,直到第一批合格蜂蜜卖出了翻倍的价格,大家才慢慢信了这套技术。”
在 3 万群蜂的原生态蜜源基地旁,养蜂人老周正给蜂箱盖遮阳布。“以前摇出来的蜜,好赖全凭运气,收蜜的贩子总压价。” 他掀开一个蜂箱,蜜蜂嗡鸣着飞起,“现在不一样了,技术员常来指导,采蜜时间、摇蜜力度都有讲究,采完的蜜直接送实验室检测,合格的才收。你看这检测报告,比我的保证书管用多了,城里超市直接按这个定价。”
说话间,一辆冷链车停在基地门口,工作人员正核对封装好的蜂蜜箱数。“这些蜜要发往上海,那边的客户特别认我们的检测数据。” 他接过司机递来的签收单,“以前卖蜜靠‘尝’,现在靠‘测’,科技让好东西不愁卖。” 老周凑过来看签收单上的数字,咧开嘴笑了:“这趟收成错不了,多亏了技术指导。”
图为中国蜜蜂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杨博远供图
跪在大棚里的调试:无土栽培架下的信任生长
官亭林海的番茄大棚里,研究员正跪在地上用卷尺测量根系长度。他身旁的无土栽培架上,番茄藤蔓顺着绳架攀到两米高,一串串红果坠在半空。“这架子调了 17 次才定型。” 研究员直起身,裤腿沾着营养液的痕迹,“一开始农户不买账,说‘没土怎么长庄稼?’我们就在棚里留了半亩地种传统番茄,让他们自己看差别。”
棚角的田垄上,一位皮肤黝黑的老农正弯腰打理杂草,裤脚卷到膝盖,露出沾着泥点的小腿。见实践团队举着相机拍摄,他直起身擦了擦汗,笑着摆摆手:“拍这些苗吧,长得精神。” 老人指着无土栽培架上的番茄,“这新技术是好,产量比我种的高多了。你们这些娃娃是大学生,要好好念书,多研究些让庄稼长得好、让地里出金的学问,比我们这老把式强。”
研究员接过话头:“大爷去年还蹲在棚里数果,对比了一个月,最后拉着我要学技术。现在他的番茄地也用上了简易的滴灌设备,不用再背着水壶浇地,省心多了。” 老人直起腰,捶了捶后背:“时代不一样了,种地也得靠学问。你们年轻人多下点功夫,以后我们农民也能少受点累。” 阳光透过棚顶的薄膜洒下来,照在老人沾着泥土的手上,也照亮了架上沉甸甸的番茄。
图为官亭林海生态农业示范园王主任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园区。杨博远供图
从 “卖不掉” 到 “不够卖”:订单农业的破局实验
舒城县农科所的会议室里,一张 “作物筛选表” 贴了满满一墙:2000 多个品种的名字被红笔圈出,最终只剩 300 个打了勾。“这些是能在皖西扎根的‘优等生'。” 农科所阮主任指着表格,指尖划过 “适应性强”“产量稳定” 的标注,“以前农户跟风种,辣椒多了烂在地,少了又涨价。现在我们搞‘订单农业’,企业先下单,我们再教技术,种什么、种多少,心里都有数。”
官亭林海的长寿菜签约仪式上,种植户们握着订单笑得腼腆。“以前收菜的贩子压价,现在园区统一收购,价格写在纸上,心里踏实。” 一位农户的菜地里,刚采收的长寿菜码在竹筐里,带着晨露的清新,正通过冷链车发往合肥。舒城一家锅巴加工厂的负责人指着墙上的 “订单排期表”,红色的记号笔标满了日期:“城里的超市订单不断,智能包装机连轴转都赶不及,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那会儿做多少卖多少全看运气。”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六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负责人。杨博远供图
但挑战仍在。舒城智慧温室旁,几台落了薄尘的农机靠在墙角。“这台水肥一体机好是好,可操作复杂,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学不会,只能搁着积灰。” 园区技术员有些无奈,伸手拂去机器上的薄尘,“功能再强,没人会用也白搭。” 官亭的研究员也坦言:“酒糟液肥要发酵 72 小时,温度差一度就会失败,农户总怕掌握不好,宁愿用老法子施肥,哪怕累点也安心。”
谈及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队的走访,阮主任深有感触:“这样的实践活动太有意义了。你们带着年轻的视角和专业知识走进田间,既能发现我们平时忽略的技术痛点,也能把基层的真实需求带回校园。年轻人肯俯下身子了解农业,就是科技兴农最需要的‘火种’—— 今天你们看到的难题,或许明天就会成为你们研究的课题,这种‘从田间到实验室’的互动,正是农业现代化最缺的活力。” 老周则望着蜂箱笑言:“娃娃们来看看,就知道我们农民需要啥技术,比坐在办公室里想强多了。等你们研究出简单好用的法子,我们肯定敢用、愿用。”
实践团队在舒城县农科所走访时,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科技兴农不是一句口号,得让科研人员常到田间走,让农户敢用新技术,让城乡的资源真正流动起来。等哪天,农村的娃娃也觉得‘种地是件有奔头的事’,才算真的成了。”(通讯员:周瑶 杨博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