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星火旧址·赓续红色血脉——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点矿成金,碧水安澜”青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参观济阳第一党支部旧址

发布时间:2025-08-01 15: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科林   阅读 8.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李科林、贾悦妍)7月23日上午,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点矿成金,碧水安澜”实践团来到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史家寺村,走进“济阳第一党支部旧址”,跟随当地红色宣讲员的动情讲述,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在青砖灰瓦间追溯1939年点燃的星火,体悟“小屋子承载大信仰”的磅礴力量。

在“济阳原点”触摸信仰温度

“这里是济阳革命的‘原点’,也是中共济阳特别支部诞生的地方。”走进修缮后的旧址,宣讲员指着展柜里泛黄的稿件说。1939年2月,济阳第一个党支部——史家寺支部诞生,时任济商边联合支部宣传委员的李兴民担任支部书记,张廷秀任组织委员,刘云亭任宣传委员,隶属临邑县工委领导,支部建立地点就设在史家寺李兴民家的西屋里。史家寺村党支部的建立意味着济阳的抗日斗争从此有了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同时也为其他乡村树立了建立党组织的榜样。党支部建立后,主要负责秘密接送来往干部、通讯联络、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宣传发动抗日斗争、开展支前活动等。济阳县第一党支部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济阳县党组织发展壮大的燎原之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939年10月,济商边区工作委员会正式建立,同年12月,中共济阳县工作委员会建立。1944年1月,济阳县恢复建制,建立了中共济阳县委,自此,党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建立发展起来,成为领导全县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坚强保障。史家寺村党支部旧址是济阳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在传承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启迪后人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图为实践团参观济阳第一党支部旧址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宣讲中,宣讲员以“三问”贯穿始终——“为什么济阳第一党支部能诞生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土坯房里?”“为什么史家寺村的群众宁愿以同龄人的视角和语言,青年宣讲员将早期党员的革命活动、抗战支前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原本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让大学生深刻触摸到革命先辈因信仰而生的强大力量。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掩护党员?”“为什么到了新时代仍然需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当讲到村民用一个狭小的空间藏中共党员时,现场不少成员红了眼眶。当跟随宣讲员的讲解,实践团成员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史家寺村的发展情况示意时,实践团成员孟依田表示:“爱国不是口号,而是把先辈用血温热过的土地,继续暖下去。

图为实践团沉浸于讲解员的讲解

青春誓言在党旗下回响

本次活动中,宣讲员以“红色地标里的党史课”为脉络,结合旧址文物与历史照片,还原了济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同龄人的视角和语言,青年宣讲员将早期党员的革命活动、抗战支前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原本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让大学生深刻触摸到革命先辈因信仰而生的强大力量。实践团成员周德龙表示:“红色基因从来不是封存在展柜里的文物,而是奔涌青年血脉中的火种。作为被历史‘选中’的这一代,自己将把今天所听、所思、所悟转化为‘看得见的传承’——既做红色故事的‘终端接收器’,更做面向下一代的‘信号发射塔’,让信仰之声跨越时空,在孩子们心里长成新的山河。”

图为实践团在史家寺村党支部旧址正大门合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实践团团长侯粒菲表示,团队将整理史家寺村党支部旧址的历史根脉,录制“党史青年说”短视频,计划通过中青校园、大学生云报等平台发布,让更多青年“云打卡”红色地标。联合当地打造“红色+农文旅”实践路线,用青年视角激活乡村红色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科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