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广州新华学院记语千乡突击队探索梅州畲江 “科技+农文旅” 融合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1 15: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辉龙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青春之力扎根乡土,实践之光点亮振兴路。以青春之力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广州新华学院记语千乡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于7月13至19日深入梅县区畲江镇广东祥成农创基地,开展为期7天的调研实践。团队聚焦“科技+农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主题,以祥成农创基地为核心,深度调研智慧农业模式与特色种养技术;结合地方文化设计文创IP、制作旅游攻略、拍摄宣传视频;并充分发挥高校媒体资源与专业优势,开展助农直播,多维度提升当地“农文旅”品牌影响力,用青春智慧书写乡村振兴实践答卷。

记语千乡突击队合照

多方联动 共探融合发展路径

实践伊始,突击队便围绕祥成农创基地“科技 + 农文旅”融合模式展开深度调研。7月14日上午,突击队与祥成农创总经理李粤、营销总监罗强华等举行座谈,系统了解基地核心产业布局,涵盖智能温控鸡肉菌培育、5G技术赋能的蓝莓种植、生态循环的“稻虾轮作”模式,以及蓝莓采摘、鸡肉菌研学等农文旅体验项目,明晰科技强农的具体路径。

当日下午,畲江镇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朱北辰、镇常务副镇长钟创辉到访基地,与队员们围绕“农文旅”融合的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与发展优化等议题深入交流,为调研提供了宝贵的基层视角。

与祥成农创座谈会

与畲江镇帮扶村工作队交流

田野见证 科技赋能农业新貌

突击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探访基地蓝莓种植园、鸡肉菌培育大棚,体验特色农产品采摘,直观感受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深刻变革。调研显示,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畲江镇依托祥成农创基地打造的6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已成为梅州首家规模化仿野生鸡肉菌种植基地。基地采用全封闭智能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引用地下300米弱碱性地下水灌溉,实现年产鸡肉菌60万斤、产值超千万元的产业规模。2024年,荔湾区驻镇帮扶工作队协助基地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团队调研蓝莓和鸡肉菌照片

产业发展同时,基地通过“企业+村集体”模式,带动5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并投入150万元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形成了“企业盈利、农户增收、集体增效”的共赢格局,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云端助农 青春力量畅通产销

实践期间,突击队积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助农实效。7月15日至19日,团队聚焦当地特色农产品鸡肉菌,策划并执行系列助农直播。队员们深入大棚了解生长环境、营养价值及烹饪方式,深挖产品卖点。直播中,不仅科普科技种植知识,更现场演示鸡肉菌炖汤、菌菇拌番茄酱等创意吃法,并推介干货包、深加工产品等多样化选择。

团队分工协作,台前主播讲述鸡肉菌从培育到采摘的故事,传递乡土温度;后台人员实时监控数据、解答咨询、处理订单,保障流程顺畅。系列直播共成功举办5场,累计售出鸡肉菌及相关产品超百斤,吸引观看人次超万,收获点赞数十万。

直播照片

创意赋能 打造“畲小客”农文旅IP

基于梅州“世界客都”文化底蕴与祥成农创产业特色,突击队以“青春创意赋能乡土品牌”为理念,精心打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畲小客”农文旅IP形象体系。

突击队从客家传统服饰中提取靛蓝色调,将基地核心产品鸡肉菌、蓝莓转化为拟人化形象——头戴菌菇斗笠、身着客家蓝衫的“菌宝”,手持饱满蓝莓、脚踩田园布鞋的“蓝仔”,巧妙融合客家文化的质朴与青春活力。为强化IP识别度,团队融入广州新华学院校园建筑元素作为背景,并将记者站IP小黄鸡巧妙植入角色,实现“校地企”三方联动。核心形象“菇咕”以圆润可爱的菌菇造型强化记忆点,构建了层次丰富的IP家族。

围绕IP形象,团队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如纪念徽章、基地透卡、“科技+农文旅”场景亚克力立牌等。这些兼具纪念性与实用性的产品,不仅成为基地特色伴手礼,更通过视觉符号有效传播了当地农文旅融合的创新理念。

IP形象照片

通过此次“三下乡”实践,突击队深入了解了祥成农创基地以“科技+农文旅”激活乡土资源的创新实践。队员们表示,将持续推动课堂所学与乡村所需深度结合,用镜头记录变迁,用创意激发活力,让青春智慧深深扎根乡村沃土,为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和全面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方晓丽 陈辉龙 丘诗晨 汤凯晴 曹科颖

图片 | 李若如 张雨薇 陈静芸 刘瑜洋 陈雨彤 李静雯

审核 | 李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辉龙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