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凤凰古镇探脉·以青春实践赋能——西安石油大学“声声予你”推普实践团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1 15: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柯周杨   阅读 4.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柞水县凤凰古镇的马头墙,洒在青石板路上,西安石油大学“声声予你”实践团的脚步,便踏入了这片藏着岁月故事与振兴希望的土地,开启一段与乡土共情、为振兴赋能的旅程。

古镇市集:烟火里的产业星火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柞水县凤凰古镇牌坊前合照

刚迈进古镇,道路两侧的摊位便牵住了实践团的目光。笸箩里码得整整齐齐的干货,竹筐中带着泥土气息的山货,像是大地写给生活的散文诗。那位卖竹筒酒的老奶奶,粗糙的手掌抚过青竹,眼里漾着光:“这酒是自家酿的,竹筒也是后山砍的,每年就盼着游客来,尝尝咱山里的味道。”  这质朴的售卖,是乡村产业最本真的模样——依托自然馈赠,传承传统技艺。成员们帮着老奶奶整理摊位,用普通话给游客介绍:“这竹筒酒,是古镇的‘时光陈酿’,一口下去,能尝到山水的灵气哩!” 推普在这里,成了连接乡土好物与外界游客的纽带,让藏在深巷的美味,能被更多人听见、品尝,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添了几分传播的助力。

老党员之家:精神传承的红色沃土

▲图为吴履忠校长为实践团成员授课

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老党员之家” 与老年大学,吴履忠校长的讲述,如缓缓流淌的溪流,浸润着实践团成员们的心。他说起古镇往昔,从战乱时的风雨飘摇,到如今的日渐兴旺,眼里始终燃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咱凤凰古镇能有今天,靠的是一辈辈人守着根、拼着劲。徐世烺院士小时候就在这儿长大,后来捐钱建老年大学,就想让咱乡里人也能学知识、传精神。”  成员们围坐在吴校长旁,听吴校长讲徐院士保护古建筑时的执着,讲他助力教育时的热忱,那些故事里,藏着乡贤反哺故土的深情,更照见乡村振兴中 “文化铸魂、人才赋能” 的关键。

▲图为吴履忠校长为实践团赠书

访谈时,吴校长从抽屉里取出诗集,郑重递给实践团成员:“年轻人,要记住古镇的根,也要带着这份精神往前走。”  他提笔题词,墨香里是期许,更是嘱托。这一刻,成员们明白,乡村振兴需要红色精神作底色,老党员的坚守、乡贤的付出,是照亮乡土前行的灯塔,而青春一代,要接过这束光,让红色传承在振兴浪潮里,翻涌起更亮的浪花。

樊记铁匠铺非遗活化的振兴密码

▲图为实践团与樊师傅合照

踏入樊记铁匠铺,扑面而来的是铁锈与炭火交织的气息。老铁匠樊师傅抡起铁锤,火星子溅在青石板上,像炸开的星星。那些锤打了无数遍的农具、铁器,带着手工的温度,是古镇人赖以生存的 “老伙计”。这门非遗手艺,曾是乡村生产的 “刚需”,如今在时代浪潮里,更可成为振兴的 “奇兵”。

成员们跟着樊师傅学认铁器、听他讲传承的难处:“年轻人嫌苦,愿意学的少咯。”  可当成员孙同学提出,能不能把铁匠技艺与旅游体验结合,开发打铁体验课、定制文创铁器时,樊师傅浑浊的眼睛亮了:“敢情还能这么整?”  这便是非遗活化的契机——让传统手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 “老物件”,而是能吸引游客、带动增收的 “香饽饽”,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文化活力,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创意里,重焕生机。

风雨同舟青春担当的温暖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帮路边摊贩

午后,天像漏了似的,大雨倾盆而下。古镇的商户们手忙脚乱收摊子,那些卖山货的老人,背着竹篓、抱着油纸伞,在雨里踉跄。实践团成员们没多想,脱了外套盖在货物上,帮着撑伞、搬东西。一位卖草鞋的老爷爷,攥着成员的手不肯放:“你们这些娃,比亲孙子还贴心。”  雨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可心里暖烘烘的。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这些具体的、温暖的瞬间—— 关注乡村里的 “小人物”,守护他们的营生,让传统商户在时代风雨里,能稳稳站着,这也是青春助力振兴的应有之义。

推普深耕语言赋能的振兴新篇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卖酒大娘

在古镇的角角落落,实践团把推普融入每一次交流。教卖菜的大叔用普通话喊 “新鲜山笋,嫩得能掐出水”;帮酿酒阿姨用标准话介绍 “这是咱古镇的酒,一点一滴都是心意”。普通话,成了打开乡村与外界对话的新窗口。当电商主播来采风,村民能用流利普通话推介特产;当游客问路咨询,大爷大妈能清晰回应—— 这看似简单的语言转变,实则为乡村旅游推广、农产品外销、文化交流,铺就了顺畅的路。推普,以 “润物细无声” 的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让乡土声音,能传得更远、更响。

暮色渐浓,实践团成员走在青石板路上,脚底的石板还带着白天的温度。这一天,从市集烟火里的产业探寻,到红色传承中的精神汲取;从非遗活化的创意碰撞,到风雨同舟的温暖守护;从推普深耕的语言赋能,到乡村振兴的深度思考,成员们的青春,与古镇的振兴脉搏,同频共振。

实践团深知,乡村振兴是场漫长的接力赛,需要一辈辈人跑下去。而“声声予你”推普实践团愿做古镇振兴路上的点点微光,以文化传承为笔,以产业创新为墨,以精神坚守为纸,书写属于凤凰古镇,也属于广大青年青春的振兴篇章。待到来年再访,愿见古镇新颜:竹筒酒香飘更远,铁匠铺里笑声朗,老党员的故事代代传,普通话成了乡土新乡音,而乡村振兴的星火,在青春助力下,已成燎原之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柯周杨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