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在田野上,党旗飘在第一线 —— 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第八党支部“农博士强国行”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1 12: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论文如何与土地紧密相连?科研如何为生产一线精准服务?党性如何在实践中淬炼升华?带着这些源于初心与科研的思考,7月28日至30日,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第八党支部的“农博士强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湖北武穴的田间地头,开启了一场深度融合党建引领与科研实践的求索之旅。

第一篇章:牢记初心使命,在实践前沿扎根

7月28日,实践团抵达武穴,党支部成员、团队领队熊仁毅与成员陶杨、唐梦作为先行代表,第一时间与武穴水稻科技小院主任田贵生进行了深度交流。这不仅是一次业务对接,更是一次思想上的看齐。通过交流,支部成员们初步了解了花桥镇的农业现状,明确了此次实践“为谁而来、要做什么”的根本问题,为后续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开展实践工作统一了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章:深入基层一线,在服务群众中求真

7月29日,晨光熹微,在田间地头领悟“强农”真谛。 一早,在田贵生主任的带领下,支部成员们首先参观了武穴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武穴水稻科技小院。面对一望无际的试验田,博士生党员们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图景一一印证。田主任详细讲解了科技小院“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育人路径,让大家深刻感悟到,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攻关,更是田野里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实际行动。这堂生动的“田间党课”,让大家对“强农兴农”的使命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深入群众,在问需于农中明确“攻关”方向。 随后,支部一行来到花桥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农户代表们围坐一堂,开展座谈并进行问卷调研。 “高温天影响结实率怎么办?”“除草剂效果不好,杂草难除根怎么解决?”……一个个来自生产一线的“土问题”,正是科研要攻关的“新课题”。在与中心周主任的座谈中,大家进一步了解到花桥镇在乡村振兴工作上的举措与成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次“问诊于农”让博士生党员们深刻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找到了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具体方向。

思想碰撞,在交流互学中凝聚“奋进”力量。 当晚,支部成员们与科技小院的驻院研究生们促膝长谈,并面向大家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全谷物科普宣讲。这既是一次知识的分享,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大家围绕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用得上的技术,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话题热烈讨论,实现了教学相长,凝聚了共同奋进的青春力量。

第三篇章:传承红色基因,在寻根溯源中淬炼

7月30日,实践团组织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红色教育活动。重温誓词,在将军故里感悟“信仰”伟力。 支部全体成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兰杰村的将军故居。在鲜红的党旗下,全体党员庄严肃立,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英雄的故里,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这次精神洗礼,让大家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史中汲取了信仰的力量,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实地探访,在产业发展中见证“振兴”实效。 随后,团队参观了兰杰村的榨油厂。看着现代化的生产线和标准生产的乡村产业,成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了红色精神在当代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发扬。这让大家更加坚信,将科研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是博士生党员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总结:带着泥土芬芳,开启强国兴农新征程

三天的实践,是一次科研思路的跃迁,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锤炼。从实验室的“小环境”到大田的“大生态”,从抽象的科研构想到具象的生产难题,第八党支部的博士生党员们完成了一次从思想到行动的深刻转变。

此次“农博士强国行”,是一次党建引领下的“科技下乡”,更是一场党心与民心的双向奔赴。成员们带着科研的想法而来,最终带着从泥土中“长”出来的、沉甸甸的新课题、新思考和更坚定的理想信念满载而归。这些收获将指引他们将入党誓词写在行动上,将科研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出更具针对性、更富实效性的青春智慧与力量。 (文:熊仁毅 图:农博士强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团)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6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