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通讯员 安赛尔·安外尔)为探寻民族文化传承密码,助力非遗保护与发展,2025年7月29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疆土筑梦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走进大巴扎非遗街道,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深入调研新疆维吾尔族特色非遗文化艾德莱斯,以青春视角去解码新疆非遗的传奇故事。
实践团踏入乌鲁木齐大巴扎非遗街道,首战便是新疆艾德莱斯非遗体验馆,与店长刘女士开展面对面交流。
刘女士从艾德莱斯的历史脉络开始讲起,将其在世代相传中沉淀出的独特风格缓缓道来,让队员们触摸到这门技艺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打开一部记录民族文化传承的活态史书。
图1 实践团采访刘女士
交流间,刘女士为实践团详细解剖使用艾德莱斯纺织器的全流程。制作艾德莱斯绸需先用蚕茧抽丝,手绘图案后扎染。织造时,依4132顺序踩踏板,持梭穿梭纬线并扣紧,确保织物平整。使用植物或矿物染料,成品图案独特,每件作品因手工操作而异。此工艺融合设计、染色与织造,展现传统手工艺的复杂与独特,多用于丝巾、服饰及文创产品。
图2 实践团学习使用艾德莱斯纺织机
实践团交流过程中,也敏锐捕捉到非遗传承的现实挑战:一是人断代,国家级传承人仅5位且均逾花甲,年轻人嫌工序繁、收入低,外流打工致工坊青黄不接;二是市场缩,手工扎染日产量仅5米,成本高,难敌江浙数码印花低价快销,旅游纪念品市场被替代;三是创新弱,传统纹样、厚质真丝难合现代服饰需求,设计院校缺系统课程,图案库散佚,品牌缺统一标准,电商渠道零散,濒危加剧。
目前,实践团已将调研内容和采访内容通过图文形式传播。后续,实践团队员也将继续系统整理调研素材,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多元形式,生动讲好艾德莱斯故事,助力拓展传承渠道。队员们将持续以青春之笔书写非遗传播新篇,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活力,为民族文化传承注入“青”动能,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对非遗保护与传播的担当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珺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