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东坑镇“丁彭黄”片区,文旅融合的热潮与百千万· “莞”一夏的活力相互激荡。广东科技学院赴东坑镇“都市桃源”文旅融合突击队深入这片热土,以多元实践为东坑文旅发展注入青春动能。队员们走进“丁彭黄”片区的街巷村落,与理发师邓师傅聊起道路修缮里的文旅印记,听月明湖商户讲述“鱼塘变桃源”后游客盈门的热闹;他们带着问卷走访商贩与游客,关注到木鱼歌非遗的认知断层,也捕捉到“线上推广+线下展演”的破圈可能。设计组萃取祠堂飞檐、瑞狮等文化符号,勾勒出兼具古韵与新意的IP形象,绘制的电子导览地图让景点脉络更清晰;宣传组则用镜头定格马腰岭的绿意、状元桥的夜色,让古村的烟火气与文化味通过屏幕走向更多人。
在与木鱼歌市级传承人黄佩仪的交流中,队员们更深刻理解了“文旅融合”的深意。听着她二十余年的守艺故事,了解到三弦琴与说唱的创新碰撞,队员们将“让木鱼歌融入衣食住行”的建议记在心上——民宿里的伴奏带、文创中的唱腔片段,这些构想正逐步成形。而传承人年均35场的社区展演,早已成为东坑镇浸润人心的文化风景。
当百千万·“莞”一夏图书流动车开进东坑,突击队队员们也加入了这场书香盛宴。被孩子们称为“黄金屋”的流动车里,几千余册图书散发着墨香,队员们一同翻阅图书,在夏日稻田的场景旁,感受到文化传播的另一种可能。队员们意识到,文旅融合不仅是景观的打造、非遗的活化,更应是像这样让书香与乡韵交织,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文化的温度。
图为孩子们在图书流动车上阅读的场景。张绍愉供图
图为突击队成员们在图书流动车内交流阅读的画面。马嘉燕供图
从街巷调研到创意设计,从非遗传承对话到书香活动参与,广东科技学院赴东坑镇“都市桃源”文旅融合突击队的实践与百千万· “莞”一夏的热潮同频共振。这份青春力量,正以接续奋斗的姿态,为东坑镇的建设添砖加瓦,让文旅融合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生长,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家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