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李璎韬 刘思佳)
一、黔山夏韵承初心,十载征途再启程
为深入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战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以“推普赋能、文化共融”为主线,于7月8日至20日在贵州省从江县独洞村开展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这是团队扎根独洞的第五年,亦是推普兴乡的第十年。十年间,团队累计行程9800公里,开展普通话教学3000余小时,获教育部、团中央3次表彰,5次入选国家级推普专项。在黔东南层峦叠嶂的褶皱里,独洞侗寨的鼓楼檐下,孩子们用普通话诵读《少年中国说》的琅琅声与溪涧蝉鸣交织,奏响乡村振兴的盛夏交响,以青春实践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答卷。
图为实践团抵达后于从江站合影
二、书香跨越千山岭,书梦催开远山花
支教启动前,实践团以“书香跨越千峰岭,让好书在远方开花”为主题发起捐书行动。人文学院学生党员联动尚贤万科小学,募集科普绘本、经典名著等1400余册图书,构筑起从太湖之滨到侗寨深处的“知识漂流站”。这场跨越山海的书香对话,让书籍成为知识种子的“漂流船”,从江南到黔山,工整与稚拙交织的信笺寄语化作文化印记,一场跨越2400公里的文化浸润悄然生发,为知识传递写下最温情的注脚。
图为独洞小学学生与实践团成员捐书仪式合照
三、课表绘成同心结,童声叠着侗歌飞
团队创新设计“推普+”课程体系,将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基础层通过拼音绘本、情景对话夯实语言根基;特色层开设“AI启智未来”“生命感知”“纹韵侗风”等课程——孩子们在植物拓染中解码侗族纹样密码,在绿豆种植课上学习“生长”的普通话表达,在《映山红》戏剧排演中传承红色基因,用普通话讲述“八角花纹里的民族智慧”,用童声演绎“侗歌里的乡村振兴故事”。“夜半三更哟——盼天明”的师生对唱里,孩童仰起的脸蛋盛着碎光,尾音清甜如露;趣味运动会上,39名学生与12名支教老师以体育为桥,让“心手相牵”的温暖在操场延续。教育帮扶从“推普助力”到“精神共富”的质变,正通过童声与侗歌的交响悄然实现。
图为“乡村绘本”课程中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彩绘作品
四、调研踏遍黔山路,足音丈量振兴途
实践团循着十年支教的足迹,深入独洞村的田埂与鼓楼之间,以访谈、观察为笔,描摹语言推广与乡村发展的共生图景。团队共走访独洞村40余位当地村民,围绕“推普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勾勒语言振兴的清晰脉络。除此之外,实践团同步聚焦“情感缺位与心理韧性:贵州乡村留守儿童心理调适机制”课题,锁定三类核心群体:45名学龄前至小学阶段儿童,填补低龄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空白;8位祖辈监护人及外出父母,解码家庭情感支持的现实困境;7位教师、村委会成员、驻村书记,从社会支持维度挖掘心理调适路径。71份调研样本、1.6万字调研报告,交织成“童心观察网”——既捕捉孩童在情感缺位下的心理褶皱,也打捞家庭监护、社会支持的细微微光,为乡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生长密码”,提供真实可触的田野注脚。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独洞村55年党龄老党员合影
五、校地携手助乡村,青春对话绽芳华
团队创新开展“青春对话,共筑梦想——就业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交流活动,构建起高校人才与乡村建设的双向通道。实践队成员围绕“学习方法与实习实践”,分享从“学习方法指导”到“求职升学规划”的成长经验,与独洞村大学生青年朋友热烈交谈。带队老师邵祥岚结合就业指导实践,系统讲解升学深造、考公考编与企业求职等方向的备考方法,为独洞村大学生点亮职业规划明灯。江南大学驻独洞村第一书记李守强充分肯定活动价值,寄语青年“用好经验反哺家乡”。这场校村对话,既是十年推普支教联结的深化,更以青春之力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在青年就业指导与乡村建设的交融中照见实效。
图为交流会上李守强书记总结发言
六、弦歌不辍传薪火,山海同心赴新程
从十年前的初探到如今的深耕,江南大学“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始终以语言为桥,让知识的光芒穿透山海。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心手相牵”推普实践团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化推普兴乡工程,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在建设教育强国、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续写“同语同心向未来”的青春华章。
图为纳凉晚会实践团全体成员与独洞小学学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璎韬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