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5日,阅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渔旅实践团携手跨境敷字语言服务现代产业学院,将课堂搬进山海之间,把智慧注入乡村发展。他们深入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西埔镇冬古村,从海上捕捞作业基地到苏峰山巅,开展了一场聚焦数字化赋能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渔村,青年学子们以青春智慧探索数字路径,为冬古村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敷动力。
聚焦“鲍鱼+”文化,打造创新营销场景
本次实践团的核心使命,是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冬古村量身打造“鲍鱼+”文化体验品牌。他们致力于构建一个融合文旅体验、语言服务与数字运营的创新营销新生态。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党群同心的强大合力,特别是在“合作社+农户”模式中,这种协作机制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冬古鲍鱼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实践团发现,冬古村正积极借力苏峰山等旅游资源反哺渔业经济,推动民宿经济兴起,实现渔旅融合的良性循环。他们深入分析这一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数字化工具进一步优化“党委引领、群众参与、高校支持”的三方协作机制,加速描绘出“出海生金”的振兴画卷。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学习。梁健 供图
深入调研采风,构建山海敷字基因库
为精准把脉冬古村的发展需求,实践团成员深入调研目标受众与数字平台机制,全方位挖掘这座渔村的历史底蕴与特色资源。他们的足迹遍布多个文化地标、产业核心与新兴业态:
文化地标:苏峰山、过冬妈祖文化广场、岩雅古村落等地,承载着冬古村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产业核心:冬古码头、鲍鱼水产交易中心、鲍鱼养殖基地及海上小管捕捞作业现场,是冬古村经济命脉所在;新兴业态:以海洋文化为背景的特色民宿正在兴起,成为渔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过实地采风与深度访谈,实践团成员系统采集了海洋文化、乡村风貌等高价值原生素材。其核心成果之一,是着手构建“山海产业数字基因库”。这一由实践团主导的数字资源库建设,旨在为冬古村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内容基础,推动其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图为实践队拍摄宣传片。梁健 供图
图为海上小管捕捞作业。梁健 供图
数字赋能传播,青春力量见实效
辛勤耕耘终有收获!实践团共收集整理300余条高质量的山海产业宣传素材,并自7月13日起陆续上线。经过精心剪辑、融入多语言服务与数字创意的系列作品,已陆续发布于产业学院视频号、学生自媒体平台,以及冬古村官方视频账号“蝶岛冬古”。
实践团的数字传播实践,成为乡村数字化振兴进程中的重要推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在赋能乡村发展中的创造力与执行力。
图为海上捕捞作业。梁健 供图
行走于山海间,感知振兴脉动
在这场生动的社会实践课堂中,渔旅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观察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数字赋能者。他们运用专业知识与数字技能,深度服务乡村发展,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蓬勃生机。
未来,阅南师范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地方产业的合作,推动更多青年学子走进乡村,在实践中成长,在服务中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林珠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珠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