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展的壮阔画卷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街头巷尾,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的温度,用双手托举起千万群众的期盼。他们是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守护者,是连接党和人民的“毛细血管”。从个体的坚守到群体的奋进,他们以无数个“小我”的付出,汇聚成支撑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书写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篇章。
筑牢执政根基:在“最后一公里”践行初心使命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则是让党的政策落地生根的“践行者”。从偏远山村的整体搬迁到城市社区的精细治理,从脱贫攻坚的“清零”行动到乡村振兴的蓝图绘制,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
图为廖委员下社区了解民情 涂明慧供图
在银坑镇新城社区,正是无数像廖祥春委员一样的基层干部,挨家挨户讲解政策、协调资源,让“整体搬迁”从纸上蓝图变为群众的“幸福家园”。他们不仅要破解“故土难离”的情感难题,更要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建设就业车间让村民“家门口上班”,对接支教资源让孩子“上好学校”,配备帮扶干部提供“保姆式服务”。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实则是在为国家的城乡协调发展扫清障碍,让“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基层有了具体的落脚点。
图为廖委员介绍工厂情况 涂明慧供图
面对群众的不解与抵触,他们从不退缩。有干部为劝说老人搬迁,连续数月上门帮忙挑水、劈柴;有干部为推动土地流转,带着政策文件在田间地头开了几十场“板凳会议”;有干部为解决邻里纠纷,深夜仍在村民家中耐心调解。这些“磨破嘴、跑断腿”的付出,不仅化解了矛盾,更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度,筑牢了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正如一位老党员所说:“老百姓信不信政策,看的就是身边干部干不干实事。”
图为廖委员带领实践队员外出巡查 涂明慧供图
托举民生底线:在“细微之处”彰显制度温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干部的工作,往往与群众的柴米油盐、安危冷暖紧密相连。他们是政策的“翻译官”,将复杂的医保条款转化为“大白话”;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为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为慢性病患者申请救助;是公共利益的“守护者”,既要整治养鸡污染环境的问题,也要修好雨天泥泞的小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恰恰是国家民生保障体系在基层的生动体现。在医疗保障领域,基层干部的作用尤为关键。他们不仅要宣传大病救助、慢性病报销等政策,更要主动排查符合条件的群众,帮着整理材料、对接部门。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患者的政策知晓率从2015年的不足50%提升至2024年的89%,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走村入户的宣讲与帮扶。正如廖委员所说:“国家的政策再好,落不到群众身上就是白纸。我们多跑一步,群众的负担就轻一分。”
图为廖委员与队员走访社区进行政策宣传 涂明慧供图
面对突发情况,基层干部更是冲锋在前。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化身“守门人”,在村口值守、为隔离户送物资;防汛救灾时,他们争当“排头兵”,转移群众、排查险情;防溺水宣传中,他们走遍河道池塘,在警示牌旁一遍遍叮嘱家长。这些“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看似是个体的勇敢,实则是群体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集体践行,让国家的应急体系在基层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图为廖委员宣传防溺水工作 涂明慧供图
从个体到群体,基层干部的奉献如同一颗颗螺丝钉,牢牢铆紧了国家发展的机器;又如同一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山河的光芒。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国家”二字变得具体而温暖——是搬迁群众搬进新房的笑脸,是慢性病患者拿到免费药品的安心,是乡村道路上飞驰的运输车,是党员先锋队旗帜下紧握的双手。基层干部用行动证明:国家的进步,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奋斗与奉献累积而成。
图为新城社区干部、居民与实践队合影 罗轶恒供图
他们是基层的“答卷人”,用汗水书写着民生幸福;是国家的“建设者”,用实干支撑着发展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千万基层干部的身影,必将继续扎根大地、向着阳光,托举起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羽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