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遇上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竹基新材 ·智赋图为负责人向团队介绍竹林。乡芯”调研团,于2025年7月15日踏上了奔赴广德的暑期实践征程。成员们深入东亭乡、卢村乡等地,探寻当地竹产业在“以竹代塑”趋势下的创新实践与发展活力,见证一根毛竹如何串联起生态保护、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聚焦乡村振兴,深入调研当地发展现状,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产业升级,以实际行动践行“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实践宗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在乡村广袤的土地上耕耘希望,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走访乡村田野,助力振兴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广德特色竹产业,2025年7月15日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卢村乡等地进行调研。笄山村的千亩竹林里,水肥一体化管道与轨道车构成了现代化培育图景。这里推行的“林票模式”颇具特色:农户将山场流转,既可得租金,也能凭林票抵押贷款,1100多亩竹林实现规范化经营。实践团成员们在调研的过程中还了解到当地主打产品笄山冬笋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竹则供应给加工企业,形成“培育-销售-加工”闭环,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图为负责人向团队介绍竹林。
▲图为与负责人的合影
溯源文化根脉,赓续奋斗初心
实践团成员们前往广德市零碳绿色生活馆,馆内竹制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可连接蓝牙的竹键盘鼠标、笋壳制作的工艺品、竹纤维洗脸巾……这些产品既环保又实用,连外国友人都爱不释手。馆内展示的王氏制扇作为国家级非遗,还曾作为伴手礼亮相东京奥运会。
竹产业推动全链发展,实现三产融合。从一产的竹林集约化管理,到二产的精深加工,再到三产的文旅融合,广德竹产业形成了完整链条。高峰村不仅是“竹扇之乡”,更通过非遗体验课、竹文化旅游等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竹魅力。疫情期间,企业还拓展内销渠道,旅游景点、广告宣传等场景的订单量持续增长。有成员感慨道:“原来一根竹子能有这么多可能性,学到的专业知识,真的能为乡村产业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双向的成长,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图为团队成员共同观赏竹制产品
▲图为团队成员与负责人共同探讨竹制产品
▲图为负责人向团队介绍王氏制扇
在东亭乡安徽明德扇业,车间里机器与手工交织的声响此起彼伏。负责人介绍到:“一把毛竹扇从原料到成品,要经历十几天,上百道工序。”当地毛竹需求量巨大,不仅依赖本地供应,还需从外地调运。而隔壁的高峰竹产业合作社,更是将竹扇做出了大文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企业,其产品远销欧美日韩,380余名合作社成员带动周边2000多人就业。
合作社创新性采用“托管式”经营,流转7000多亩竹林统一管理,严格选用六年生毛竹确保品质。“竹子是再生资源,每年必须精心培育,否则会枯死。”负责人指着身后的万亩竹海说。除了工艺扇,合作社还开发出竹拉丝、寿司卷、竹签等产品,并利用边角料和枯死竹研发出承重达八吨的环保托盘,年值3000万,成为“以竹代塑”的典范。队员们与当地农户一起探讨竹制品的加工,帮助他们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让“以竹代塑”不仅能成为生态保护的有效举措,更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活力。
▲图为明德扇业所获奖项荣誉
▲图为竹扇展示图
▲图为工人装订扇柄
▲图为工人给扇骨涂胶
▲图为工人晾晒竹扇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让材料与化学学院的学子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增长本领,在奉献中彰显担当。他们将继续把所学知识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撰写 | 郭贝宇
图片 | “竹基新材 ·智赋乡芯”实践团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张智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