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奔腾的黄河、雄浑的黄土高原与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共同孕育并滋养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2025年7月20日至26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丝路古今,共谱华章”实践队奔赴甘肃省兰州市,怀揣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与文化传承的思考,在这片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图为团队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合照
一、溯源求真:省博探秘,解码甘肃文脉
7月20日,实践队首站抵达甘肃省博物馆,开启深度研学之旅。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系统参观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彩陶艺术长廊、敦煌艺术复原窟等核心展区。馆内有序陈列的古丝路重要遗存,生动呈现了史前彩陶艺术的辉煌与佛教东渐的演变历程。队员们结合课堂所学,围绕铜车马阵列保护、漆木器防潮等经典案例展开热烈讨论,深化了对文物保护的理解。“原来铜奔马的平衡奥秘在于精妙的结构力学设计!”队长翟钰彤由衷赞叹,“博物馆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文物保护教科书!”
图为团队在甘肃省博物馆前合照
甘肃历史源远流长,是丝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华彩篇章。其丰富的文物遗存,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珍视历史、弘扬文化、守护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展厅
二、公益讲解:薪火相传,讲述文物故事
在参观学习的同时,实践队员们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7月21日至22日,队员们在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下,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公益讲解实践。他们引导参观者、讲解文化知识、参与文化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公益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队员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的趣味叙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观众解读文物。例如,以“汉代陶灶”为引,结合炊具实物演示古代饮食风貌;通过解析制陶工艺,揭示彩陶纹饰中蕴含的华夏图腾密码。这种互动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让沉睡的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三、数据攻坚:数字赋能,守护文明基因
7月20日至26日,团队成员深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与出土文物的档案编辑与信息系统录入工作。在研究员王岩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修复室,近距离观摩文物从考古现场清理到实验室修复保护的全链条流程,重构了对行业的认知,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王岩老师指导下,队员们对纺织品、漆木器、纸质文物等百余件藏品展开信息采集工作,包括多角度影像拍摄、病害图绘制及病害评估报告撰写。他们运用专业软件,系统录入文物的基本信息、修复记录、分析检测数据及保护环境信息,构建起数字化信息库,为文物建立可追溯的电子档案。队员方仲圆在工作日志中深有感触:“信息录入不仅是数据的搬运,更是与文物的深度对话。每一组数据都是文明的‘基因密码’,我们敲击的不仅是键盘,更是历史的‘保存键’。”
图为王老师向队员介绍文物保护流程
图为队员进行系统录入工作
从课堂理论到实地操作,队员们亲手触摸历史的质感,深刻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对文物研究、公众传播的深远意义,更直观理解了文物保护的核心价值——它不仅是实验室内的修复技艺,更是对历史信息的系统性守护,是让文物焕发新生的第一步。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绝非纸上谈兵,它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专业严谨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
四、使命在肩:青春接力,赓续文明薪火
回望此次“传承中华文化”专项实践活动,从庄严肃穆的甘肃省博物馆到井井有条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践队集体领略了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七天的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深化与技能的锤炼,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文化洗礼。
当青春的热忱与千年的文明碰撞,当科技的智慧为古老的遗产注入活力,队员们更加坚定了守护文明根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与决心。这份在兰州烙印下的“陇博情”,必将化作不竭的动力,激励队员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本领,在守护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壮阔征程中,接续奋斗,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仲圆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